
王之涣登鹳雀楼,他看见了落日西沉、黄河东流,想到了望远须登高的朴素哲理。杜甫登泰山,他看见了巍峨泰山,神奇缥缈,产生了敢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壮志。那么,黄庭坚登阁,想到了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快阁教案一等奖内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快阁教案一等奖
【教材解读】
从总体上来说,《登快阁》巧用典故、巧化名句,看似平白如话,实则暗含深意。以且叙且写的自然笔调开篇,描绘了诗人公事之余登高远望所见广袤旷远、澄澈清明之景,以及此番美景下因知音难觅、世事扰人而产生的归隐、不争之情。
但这种归隐之情与陶潜《饮酒其五》或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所呈现的归隐超脱的意境不同。陶潜和王维的隐逸之情不仅存在于笔端,也存在于二人的实际行为中,他们有归隐之意且有归隐之举,而黄庭坚虽与白鸥相盟,但结合其生平经历,我们发现他始终没有实现这一盟约。这就启发我们重新思考这首《登快阁》:诗人在吟诵此诗时除了表层的快意,他的心境应该有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因公事扰人之不快而登阁寻快,在晚晴江月图中赏快时却因自己政坛难觅知音的处境而失快,而后无奈移快美酒,又悟快于归隐之乐,最后仍走下快阁回归官场,在日常了却公家事的现实中寻找因济世安民而得到的内心满足欣慰之快。
【教学目标】
1、通过意境鉴赏,明白快的不同对象及其变化过程,感受诗人的情感起伏。
2、感悟诗人渴望归隐却又羁留官场、不与人争但求济世安民的士大夫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围绕快字感受诗人的情绪起伏;挖掘痴与快的内在联系。
难点:体会作者渴望归隐却羁留官场的初衷。
【教学过程】
一、预习作业
1、试找出诗中所用典故并说明其用意。
2、文本变奏: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诗人登阁所见之景。
二、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三首登临诗词:李白登凤凰台吊古伤今,柳永登高临远、归思难收,辛弃疾登赏心亭把栏杆拍遍、难诉愁情。可见,登高临远总能引起文人墨客感慨万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最后一首登临诗:黄庭坚的《登快阁》(板书课题),看看这首诗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三、总揽全诗,体会情感变化
1、请同学们齐读全诗,并思考: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或诗歌主旨的是哪个字?
明确:快、痴、归都有可能出现在同学们的回答中。(板书)
到底哪个字更适合?这几个字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全诗,相信这个问题定会迎刃而解。
2、这首诗告诉我们黄庭坚登快阁的直接原因和直接目的是什么?
明确:全诗的第一联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就交代了黄庭坚登快阁的小背景:我这个痴儿完成了一天的公事,现在登上这快阁来,东靠靠西望望,倚在栏杆上欣赏傍晚雨后初晴的明净之景。可以推测出,诗人因为工作一整天,身心俱疲,于是忙里偷闲,独自来此放松一番。结合诗题,我们可以说,他登阁的原因是公事扰人,心中略有不快,而登阁的目的便是寻快(板书)。具体来说就是欣赏美景。
快阁东西倚晚晴一句为人称道的是这个倚字,尽显诗人疲惫却闲适的姿态。前人杜甫有注目寒江倚山阁一句,李商隐又吟万古贞魂倚暮霞,同样是一个倚字,杜句坐实了倚的对象,李诗虚写倚的主体,黄庭坚则巧妙结合两个诗句,让四处游走于快阁的自己倚靠在无所依凭的傍晚晴空之上。
3、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黄庭坚登阁所见,带领大家身临其境地感受黄庭坚所感受到的广袤旷远、澄澈清明之景。
明确:诗因妙句而名,此联便是典型的一例,我们不妨仔细品味。在这里,黄庭坚展现了自己脱胎换骨、点铁成金、巧妙化用前人诗句的实力,他融合了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和谢朓名句澄江静如练,将自己倚凭所见描绘得出奇清朗。例如选用其中的落木的意象十分自然贴切,正如林庚在《说木叶》一文中所分析的那样,木使人更易联想到疏朗的树干形象,让眼前群山更显空阔远大。同样,一个澄字、一道和分明三个词连用,把江水的澄澈、清爽,月色的清楚、明朗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仿佛看到月色如碎银般洒在了赣江之中,好一副晚晴江月图。试问,面对如此沁人心脾的爽朗之景,谁能不感到爽快、畅快呢?因此此处,诗人获得的快意是赏美景之快(板书)。
4、既然诗人登阁是为了寻快并从美景中得到了快意,甚至也出现了足以传诵千载的名句,诗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黄庭坚还画蛇添足地写了后面两句呢?我们再来齐读一遍诗的最后两联,随后请同学们与同桌交流:诗人的情绪在此处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明确:(在学生自由回答以后总结)看到这里,我们或许需要对黄庭坚写这首诗的大背景有一个简单的了解。(PPT展示、讲解)
从颔联的美景当前、快意当前的情绪到朱弦已为佳人绝一句,作者的情绪有一个下滑。朱弦的典故讲的是世无知音,伯牙绝弦。一个绝字表明,黄庭坚不再对时处官场的同僚抱有交友之心。所以他在此处的情绪突变,忽然失去了前面美景所给予的快感。
但我就此罢休了吗?不!我将移情他物。于是诗人从另一个地方勉强、姑且找到了一份快,即此处的美酒。(板书移情美酒)想象中,美酒正当时,我且以青眼横流,流转于美酒之间,借酒消愁,稍作调适吧,这何尝不是一种快意呢。
5、但这仅仅是一种暂时的调适,诗人认为要想获得长久的快意,其途径是什么?
明确:归去(请同学解释白鸥之盟的典故)。诗人欣赏美景时触景生情,自然景观之美让诗人更清晰地意识到官场的浑浊和官务的繁冗,勾起了诗人返璞归真的向往,渴望潇洒地吹着长笛,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不远万里、漂洋过海也要回去,像回到大自然的白鸥一样自由自在。因此,诗的结尾,诗人感悟到第三种快不在当前的世界中,而在向往的美好的归隐世界里。(板书悟快:归隐)
四、深入思考,深化主旨
1、有人认为,这首诗的解读到此就终结了:全诗借景抒情描绘了诗人公事之余登高远望所见广袤旷远、澄澈清明之景,以及此番美景下因知音难觅、世事扰人而产生的归隐、不争之情。
但我们继续深入思考就会发现一些矛盾之处。黄庭坚笔下的这种归隐之情与陶潜《饮酒其五》或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所呈现的归隐超脱的意境显然不同。陶潜和王维的隐逸之情不仅存在于笔端,也存在于二人的实际行为中,他们有归隐之意且有归隐之举,而黄庭坚虽与白鸥相盟,但结合其生平经历,我们发现他始终没有实现这一盟约。
请同学们四人小组讨论,诗人为什么明知官场扰人、归隐甚快,却依然终生流连官场在宦海沉浮呢?
明确:请同学们自由回答后解析。(PPT出示)
猜测一:大隐隐于市?
恐怕不是。大隐隐于市的境界应如苏辙在《黄州快哉亭记》中所阐述的那样旷达: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猜测二:争名逐利?
更加不是。我们回过头去看诗的第一句(齐读第一句)。第一个词痴儿。痴儿是什么意思?痴可以解释为痴迷或痴傻。(PPT出示)痴儿一词出自《晋书列传十七章》:为人清正的傅咸屡屡批评在朝为官的杨骏,杨骏之弟、傅咸之友杨济便写信婉劝傅咸停止批评:江海之流混混,故能成其深广也。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也总结晋人时风是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谈。
可见,在许多文人眼中,过于关心时务政事就是痴的表现。所以心有忘机之愿而当时正在泰和县为官的黄庭坚便只能自嘲为痴儿,深知自己投身宦海的行为在他人眼中、在自己心中均是痴傻之举,他并不想随波逐流、争名逐利。那他流连官场、宦海浮沉却不乘船归去又是为哪般?
猜测三:济世安民的士大夫情怀。
若能更全面地了解黄庭坚的诗词、事迹和性格,我们会发现他虽无逐名之衷,却有济世之怀。这其实是中国许许多多士大夫(尤其是宋代士大夫们)共有的高尚情怀。《孟子》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李白却说: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黄庭坚正是这样的人。他们不同于那些归隐之士,即使对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生活心向往之,却难以拂袖而去;虽不求闻达天下,却依然会在走下快阁之后变回一方父母官,做回那个痴儿,兢兢业业地去了却公家事了。
2、总结
回到课堂最初的问题。同学们找的字都是能够部分表现诗人情感态度或诗歌主旨的字眼,他的情感态度应当是这些字眼的融合:因痴留于官务而不快(板书痴而不快),因纵情山水感到畅快所以希望归隐山间、不再痴留人间(板书快而不痴),最后却因心中的这份责任感和对百姓的牵挂而重回官场(板书痴而快之)这才是黄庭坚能在不快的处境中自得其快的真正原因。
这首诗不仅给我们呈现了快阁上所见的美景,更为我们呈现了黄庭坚美好的精神境界。不同于前朝的骚人墨客,黄庭坚不是现实政治的冷眼旁观者,不是沉浸于纯思辨领域的清谈者,而是一个积极投身政治、安邦治国,内心却仍坚持正直、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者。
【作业布置】
结合本单元的课文,以亭台中国为话题,写一篇随笔。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登快阁教案一等奖 黄庭坚登快阁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更多最新优秀资讯请继续关注华夏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