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愤》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把握重点词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法指导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反复吟诵,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点拨法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阅读指导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七律句式的节拍有两种划分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做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自学检测】
一、文学常识
1、【知人】【作者介绍】
陆游: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
陆游,字
,号,山阴(浙江绍兴)人
(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诗集有《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列,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2、【论世】【背景介绍】
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已是6年,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二、知识运用
1、解释加点的词
①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
②楼船夜雪瓜洲渡
渡:
③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
2、本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
(体裁),属于首句(入或不入)韵式本诗中的、、、、为韵脚,押韵
注:导学过程中学生笔记用双色笔(用黑色字自我回答,用蓝色笔标示疑难点,用红色笔订正)
【思考与探究】
1、诗题解读《书愤》
①书:②愤:
③书愤:
2、诗人以《书愤》为题有何用意?
回答: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字为意脉展开全诗的
3、诗人书了哪些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
4、作者忧愤了什么?(根据提示思考)
一愤:愤:报国有罪
所愤之一乃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二愤:愤: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三愤:愤: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四愤:愤谁与堪: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的谁与堪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
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5、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试加以分析
6、诗歌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书愤?
【研究讨论,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1、社会背景:(同):
2、作者经历:(同):
3、主要意象:(同中有异):
杜甫
陆游
4、个人情感:(同中有异):
杜甫
陆游
5、表达技巧:(异)
杜甫
陆游
6、作品风格:(异)
杜甫
陆游
【课后作业】背诵默写这首诗
课外拓展
民族的脊梁灵魂的诗篇
过传忠
穿越时空回到和戎南宋
要品诗,先要品人,要品人,先要品世陆游生活的时代是恰逢北宋受辱,南宋靡靡之音响唱不绝之时正是国破家亡的悲惨处境造就了这个亘古男儿陆放翁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年近九旬的放翁对于自己的国家依然怀抱许国丹心,至死不渝,然而这又包容着多少爱恨情愁的复杂的感情,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听!放翁的呐喊:南宋,你何时才能尊严地屹立于世界!他的声音响彻天地,他的灵魂传承不息
初涉官场同感幽幽之梦
早年的陆游才华横溢,初涉官场却屡屡遇挫,二十八岁临安应考,虽有状元之实,却不幸落败这不仅是科举之试的黑暗腐败,更有他与当局者格格不入的抗战之议,以后发生的一切其实早已在这场失败的考试中初露端倪,注定了他郁郁一生的多舛命运看,穷山上霜夕的孤灯下,是陆游寂寥的背影,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有着勃勃雄心却又历经科举落第之痛的陆游怎能甘愿独守这凄凉呢?
珠联璧合钗头凤铸永恒
如果陆游和唐婉的夫妻情缘因为恶人情而夭折,那么他们的爱却因两曲珠联璧合的钗头凤而传唱不息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唐婉为爱而泪湿巾帕的背影如何能挥之而去?晓风干,泪痕残,唐婉又怎能把千种愁怨,万般委屈道个明白?难!难!难!一往情深,始之不渝爱在守望的痛苦中永恒
诗思泉涌亲历军旅生活
四十九岁幸遇知己王炎将军的陆游亲历了最为充实难忘的军旅生活这一年可谓陆游的丰收季节,潜伏汉中,日行山南,为国效忠,成立关中根据地,誓把中原失地收回他的豪情壮志在《山南行》中一览无余平川沃野尽现陆游的坦荡胸怀,青青麦陇尽展诗人的欣慰自豪
洞察冷暧穿行田园山水
陆游的一生失意时多,罢官贬职乃家常便饭,西入巴蜀,寻杜甫故居,追怀百里城,洞察世事冷暖江岭哀郢,吊古伤今,千古同叹面对罢官贬职的郁闷,陆游借山水田园释怀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万里山峡路,十年千篇诗,踏破铁鞋的寻觅带给陆游的是灵魂的洗礼,深入乡间田野的陆游对于农民更多了一份深切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本是对曲折山麓乡村、好客农家的赞美,却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哲理诗,相信陆游自己也是始料未及的吧
再起再落临川一梦成空
报国无门,爱民有罪这是陆游沉浮官场的一生的最真实的写照当他再度被派往偏远地区任职之时,恰遇灾荒,打开义仓,赈济灾民,却惹怒龙颜,被再度罢职,临川一梦终成空然而坚强的灵魂没有被玷污,虽已没有年轻的体质,却仍然葆有青春的梦想头未童,耳未聋,得酒犹能双脸红,一樽谁与同?陆游何曾甘心过无为的一生,即使身在沧洲,他依然心在天山
陆游的诗词折射的是爱国主义情怀与人道主义精神的双重光芒,抒发的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丰富感想,李白与杜甫的诗意叠影,艺术地交错在陆游的灵魂深处儿女情长深埋于心,而铮铮铁骨正是民族的脊梁!让我们一起铭记这灵魂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