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虚词与文言实词比较,数量虽然不多,但使用频率较高,这是由于其能显示多种语法关系,能表达出特定语境下的语气。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近年来有些变化。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只保留了18个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体现出如下特点:其一,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大多取自中学课本;其二,考查角度上,一般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要求考生能理解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其三,题型设计上一般是四个选项,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技法指导】
高考关于文言虚词的题型设计一般要求辨析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要答好这类文言虚词辨析题,关键在于平时要加强积累;当然,也须辅之以技巧,以求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下面笔者介绍一些基本的方法,供考生参考。
一、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第7题B项)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清不以怠遇其人,前者为动词,意思是认为,后者为介词,意思是因、由于。
二、数学代入法
如(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8题的C项)遂得免焉/风雨兴焉,其中第一句中的焉是语气词,不译,遂得免焉大意是于是(法成)得以免罪;第二句考生熟知,焉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从那里,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
三、语法切入法
如(2010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第10题C项)金公以御史为参军/以勇气闻于诸侯是考查这两句的语法结构,第一句的以御史修饰为参军、第二句的以勇气修饰闻,两者都是偏正结构,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以的用法也相同,此处都是介词,凭借、凭的身份。
四、语境推断法
如(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8题A项)其唯《易》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大意是他所学的知识没有经名师传授,友人劝他,胡叟说:‘先圣的言论,精义传神的地方’,由此可推断其唯《易》乎中的其是副词,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大概、恐怕;第二句出自课文《逍遥游》,原文的语境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中正色与远而无所至极两者备选,可见此处的其为连词,表选择,可译为或者、还是。
2010年高考语文18份试卷中,考查频率最高的5个虚词为:之(考到6次)以(5次)而(5次)于(4次)其(3次)。下面笔者详细列出而以之三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以供考生参考:
一、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
2.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4.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
(二)用作代词,只用于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以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等,视情况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凭身份等。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可译为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可译为凭借)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以可译为按照)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以可译为凭身份)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4.用在表示人的词语前面,可译为率领带着,实际上是表示工具的以字的活用。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不译。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承接。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不译。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3.表示目的。以后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来用来。如:作《师说》以贻之。
4.表示结果。以后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结果,可译为以致等。如: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5.表示原因。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6.表示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不译。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三、之
(一)用作代词,分几种情况:
1.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可译为他他们或它它们。如:作《师说》以贻之。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如:均之二策(二)用作助词,分几种情况:
1.结构助词。作为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可不译。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
2.结构助词。作为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
3.结构助词。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翻译时应省去。如:何陋之有?
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译时应省去。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关于于。其的用法和意义,考生可按以上的方法作整理,在此不赘述。
【同步突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韩信将兵
上(1)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2)。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如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注](1)上:指汉高祖刘邦。(2)差:高下。
1.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的词语。
(1)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
(2)如我,能将()几何
(3)何为为我禽()
(4)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2.翻译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
译文:
3.请你从上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这个成语。
答:
4.从文中可以看出韩信与汉高祖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题。
时珪(王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选自《新唐书》)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黑体词语。
(1)耻()君不及()尧舜
(2)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
2.翻译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
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齐有妇人,极丑无双,号曰无盐女。其为人也,臼头深目,长壮大节,昂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行年三十,无所容入,流弃莫执。于是乃拂拭短褐,自诣宣王,愿一见。谓谒者曰:妾,齐之不售女也。闻君王之圣德,愿备后宫之扫除,顿首司马门外,唯王幸许之。谒者以闻。宣王方置酒于渐台,左右闻之,莫不掩口而大笑,曰:此天下强颜女子也。于是宣王乃召而见之,谓曰:昔先王为寡人取妃匹,皆已备有列位矣。寡人今日听郑卫之声,讴吟感伤,扬《激楚》之遗风。今夫人不容乡里布衣,而欲干①万乘之主,亦有奇能乎?无盐女对曰:无有,直窃慕大王之美义耳。王曰:虽然,何喜?良久曰:窃尝喜隐。王曰:隐,固寡人之所愿也,试一行之。言未卒,忽然不见矣。宣王大惊,退而惟之,又不能得。明日,复更召而问之,又不以隐对,但扬目衔齿,举手拊肘曰:殆哉!殆哉!如此者四。宣王曰:愿遂闻命。
无盐女对曰:今大王之君国也,西有衡秦之患,南有强楚之仇,外有二国之难,内聚*臣,众人不附。春秋四十,壮男不立,不矜众子而矜众妇,尊所好而忽所恃。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定,此一殆也。渐台五重,黄金白玉,琅玕龙疏,翡翠珠玑,莫落连饰,万民罢极,此二殆也。贤者伏匿于山林,谄谀强进于左右,邪伪立于本朝,谏者不得通入,此三殆也。酒浆沉湎,以夜续朝,女乐俳优,从横大笑,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治,此四殆也。故曰:‘殆哉!殆哉!’于是宣王掩然无声,意入黄泉。忽然而昂,喟然而叹曰:痛乎,无盐君之言!吾今乃一闻寡人之殆,寡人之殆几不全②。于是立停渐台,罢女乐,退谄谀,去雕琢,选兵马,实府库,四辟公门,招进直言;择吉日,立太子,进慈母,显隐女,拜无盐君为王后。而国大安者,丑女之力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二》)
[注]①干:求取福禄。②不全:指不能保全国家。
1.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惟王幸许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谒者以闻/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C.邪伪立于本朝/得复见将军于此
D.忽然而昂,喟然而叹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2.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夫人不容乡里布衣,而欲干万乘之主,亦有奇能乎?
译文:
(2)无有,直窃慕大王之美义耳。
译文:
(3)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定,此一殆也。
译文:
参考答案:
一、1.(1)曾经(2)带领(3)通擒(4)的原因2.皇上曾经随意地和韩信谈论将领们的才能,认为他们各有高下。3.多多益善/越多越好4.韩信:才高过人,自信又自夸。刘邦:知人善任,从容沉稳而又机智敏锐。
二、1.(1)以为耻辱/比得上(2)比/的2.太宗对(他)说:你给我评评玄龄等人的才干,并且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
文言文参考译文:
当时,王珪与玄龄等一同辅佐朝政。太宗对(他)说:你给我评评玄龄等人的才干,并且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王珪回答:勤恳奉公为国,朝中事情没有不关心处理的,我不如玄龄;文才武略,将相之才兼备,我不如李靖;上奏详尽明了,思虑恰当,我不如彦博;治理繁重事务,事事必办妥,我不如戴胄;把谏诤作为自己的职责,以国君不及尧舜为耻辱,我不如魏征。至于抨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疾恨邪恶喜好善美,我和他们相比有一点点长处。太宗称好。
三、1.C(都是介词,在。A项代词,我/助词,凑音节,不译。B项介词,把、拿/介词,因、由于。D项连词,表修饰/代词,你的)2.(1)如今像你这样一个人,不被同乡邻里的平民百姓收容,却想要求一个大国的国君给你福禄,(你)是有什么奇特的才能吗?(关键词为夫人布衣奇能,不容乡里布衣为被动句)(2)没有,(我)只是私下仰慕大王您美好的品德罢了。(关键词为直慕美义。)(3)一旦大王驾崩,国家就会不安定,这是第一种危险。(关键词为山陵崩弛定殆,关键句式此一殆也为判断句)
文言文参考译文
齐国有位妇女,长得极其丑陋,天下没有第二个,被称为无盐女。她人长得头部下凹,眼窝深陷,身材粗壮,大骨节,翻鼻孔,喉结突出,粗脖子,头发稀少,弯腰凸胸,皮肤漆黑。年纪已三十岁了,还没有人愿意娶她,丢在路旁也不会有人捡。于是她料理整齐粗麻短衣,自己去拜见齐宣王,希望见一见齐宣王。她对报事官说:我这个人,是齐国嫁不出去的女子。听说大王品德高尚,所以希望来充当后宫的扫除人,我愿在司马门外叩头,只求大王开恩答应我。报事官就把无盐女的话禀告了齐宣王。齐宣王正在渐台设宴饮酒,身边侍臣听说后,没有一个不掩口大笑的,说:这真是天下最厚颜的女子。于是齐宣王召见她,对她说:当初先王就为我娶了配偶,她们都已经占有各自位置了。我现在听郑国、卫国的乐曲,讴歌吟咏,感慨悲伤,发扬《激楚》中流传的风气。如今像你这样一个人,不被同乡邻里的平民百姓收容,却想要求一个大国的国君给你福禄,(你)是有什么奇特的才能吗?无盐女回答说:没有,(我)只是私下仰慕大王您美好的品德罢了。宣王说:既然这样,你喜爱什么?过了好一会儿,无盐女说:私下曾经喜欢隐术。宣王说:隐术确实是我所希望的,试着做一下。话音未落,无盐女忽然就不见了。齐宣王十分惊奇,立刻打开隐身的书来读,回到宫里思索它,还是什么也不能明白。第二天,宣王再次召见无盐女问她隐身的事。无盐女却又不用隐术来回答了,只是翻着眼睛,咬着牙,举起手来拍打胳膊肘儿说:危险啊!危险啊!像这样叫了四遍。齐宣王说:希望就此听听您的教导。
无盐女回答说:现在大王您统治国家,西面有强暴秦国的忧患,南面有强大楚国的仇敌,国外有这样两个国家入侵的危险,国内聚拢着*臣,百姓都不亲附你。大王年已四十,儿子成年了还不立为太子,不怜惜儿子们却只娇纵妇女,尊崇自己所喜爱的,却忽视国家所依靠的。一旦大王驾崩,国家就会不安定,这是第一种危险。渐台高达五层,黄金白玉、琅玕龙疏、翡翠珠玑,一圈圈缠绕,层层匝匝装饰,而齐国百姓极其疲乏,这是第二种危险。有才德的人隐藏在山林里,谄媚阿谀的人在大王身边逞强,邪恶诡诈之人在本国立足朝廷,正直敢谏的人不能通行进宫,这是第三种危险。大王沉溺酒浆,夜以继日,女乐俳优,放纵大笑,对外不建立诸侯的礼节,对内不主持国家的治理,这是第四种危险。所以说:‘危险呀!危险呀!’齐宣王听了哑口无言,只想钻到地下去。他忽然抬起头来,长叹一声道:痛心呀,无盐君的一席话!我今天才明白自己的危险,我的危险差点儿不能保全国家了。于是立刻停止渐台行乐,放遣女乐,斥退谄媚阿谀的人,去掉雕琢饰物,挑选兵马,充实国库,四面大开宫门,招纳直言敢谏之士;又选择吉日良辰,册立太子,进奉慈母,显扬隐女,拜无盐君为王后。齐国能太平安定,是丑女的功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