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故事,而这个课题就突出地显示了法布尔的与众不同。课前学生预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在本子上对这篇课文提三个问题,其中问得最多的是:为什么要在衣袋里装满昆虫?
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为题目?
的确,看到这个课题便能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但更重要的是突出地表现了法布尔对待昆虫的极其喜爱的态度。说到虫子,一开始很多学生表示出了不喜欢,甚至说恶心(特别是毛毛虫之类的),我这样说:可是法布尔却跟你们不一样,他非常喜欢小虫子,课文哪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
学生很快找出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这一句。我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两个比着迷还要着迷的词语:迷恋、痴迷。应该说,迷是全文的线索,是通篇的灵魂。因此,教学本文我紧紧扣住迷字展开。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讲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二是法布尔在放鸭子时捉到了小甲虫,后来受到父母的责骂,却依然迷恋于昆虫。引导学生体会时我抓了两个方面:一是描写纺织娘和小甲虫的语句,从而来体会在法布尔眼里这些虫子是多么漂亮,很多学生也不由得喜欢上了这两种昆虫;二是描写法布尔如何对待捉到的小虫子的语句,体会法布尔对小虫子的珍爱。尤其是课文的用词非常精确,通过抓关键词、换词比较等方式感悟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甚至是痴迷。
课文中还写到了法布尔受到了父母的责骂,我让学生联系课文谈谈自己对法布尔的父母的看法。大约一半的学生表示理解法布尔父母的做法,主要是从安全方面考虑(这部分孩子平时属于听话型的);而另一半的学生表示不支持法布尔父母的做法,理由是没有顾及到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从眼泪刷刷地往下流可以看出(这部分孩子是属于有主见型的)。到底是高年级的学生了,说话有理有据的,我在课堂上也没有说法布尔父母的做法是对是错,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对于法布尔来说,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已经达到痴迷的地步了。
我想,学生在课文中充分感受到了法布尔对待昆虫的痴迷之后,课前提出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