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设计思路: 《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能让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心情,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因而我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思想,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来展开教学活动,正确处理好现代教学体系中的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这四个要素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并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阶段,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交流拓展训练。在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作用: 教师:激趣导入点拨导议拓展导创 过程: 学 议 练 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主发展。 教 学 设 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了解形散神聚的特点。 (3)体会文中的语言美。 2、能力性目标; (1)培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3)培养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媒体: 校园网络,多媒体计算机。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重点及分析: 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情感,并为之而感染,并能迁移于自己的写作之中是难点,也是重点。针对这一难关,采用了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原理,运用设置疑惑,网站,组成小组,相互探讨,相互揣摩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也是关键阶段。 目标:1、激发兴趣。 2、查找资料,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一)情境创设: 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朱自清《春》的境界,感悟到春的妩媚;进入徐志摩《再别康桥》中去感受夏热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进入阳光下的雪景中,去领略毛泽东《沁园春雪》的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再展示一大片金黄的桦树,一地的落叶,随风飘舞的画面,打出秋又是如何呢?特别是郁达夫心中的秋味又怎样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去探索知识的愿望。 分析:要学生进入学习氛围,调动其求知的欲望,就要注意调动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美感思维,让学生的思想随着美的画面动起来,到秋的意境中去设身处地地体验对象。 (二)自主学习 1、教师指导 (1)展示学习目标: ①作者简介及背景。②绘画或寻找文中秋景图。 ③查找北京风景图。④品尝秋味。⑤设景创作。 (2)网站。 (3)指导查阅,解决查阅资料时所遇到的困难。 (4)指导编辑。 2、自主学习 (1)独立学习或自愿组成小组学习。 (2)查阅资料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 (3)设置场景,感悟秋天。 分析:在此过程中,注重了恰如其分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围绕教学重点,充分利用网络知识,进行自主探索,不再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辅助学习的工具,而是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第二阶段:协作阶段,成果展示阶段。 学习目标:l、品尝故都的秋味。 2、写作训练。 一、围绕故都的秋味,展开了以下的讨论。 (1)围绕秋味体现于何处。 有人说在景中,并出示图片,有人说在作者的心中,并说明理由。 (2)围绕着以情驭景的手法展开讨论: A、A同学首先上台展示自己成果,抓住一细节秋声是静用蝉声,扫帚声,闲人声等来说文章借用反衬手法,来写故都的秋味是静,并引证了《荷塘月色》的蛙声。 B、B同学也不示弱,讲到文章借南国的秋味不足来反衬北国的秋味十足。 C、C同学抓住秋院中的破,蝉声中的残,秋果中的淡,落蕊中的寂来品出了秋的清、静、悲凉之味。 D、D同学从视觉(白色、浅黄色),听觉(扫帚声、蝉声),触觉(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中感受秋的味道。 E、E同学却只抓了都市闲人中的闲字,从衣着入手,品尝秋的悲凉。 同学们正是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了讨论,悟出了作者景中的秋,心中的秋。 (3)围绕着故都的景点,作者的选取景点展开讨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一幅幅画面展示出香山红叶的美,故宫的历史文化,北海的迷人风光,长城的古老文明,老胡同破旧的四合院,秋天的落叶,寒蝉于树的悲凉等,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得出了景由情定,情驭于景的结论,得出了本文的作者以低沉,悲凉的笔调来表现对故都的一种独特的颂秋情感,并引证了文中的开头与结尾。 分析: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查阅的资料整理过程中,要进行再创造,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这必然离不开思维与创新。香山红叶与破旧的四合院上白色的牵牛花,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何舍红叶而取白色的牵牛花呢?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作者心中的秋味,正是在这交流研究中,学习他人研究成果中充实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也感受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在乐趣中感受了对家乡,对祖国的爱。 (四)拓展训练: l、联想:同学们想到了杜甫《登高》的悲凉,想到柳永《雨霖铃》的凄苦,想到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壮丽。 分析: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很快联想到所学的秋文之中,体味了秋的丰富多彩,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 2、感悟秋天。交流作品(附文一篇) 秋 (重庆市石柱中学高2004级一班 黄静) 秋天的美,在一份明净,一份韵味,如少女的眸子,少女的丰姿,而最动人的却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苍茫的暮色,晚风带着丝丝的凉意,随着暮色的浸染,形成一种艳丽的凄楚之美,不禁让你流几滴伤怀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酡红所震慑,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分析:设置情景,将自己所感受的秋景用制作画面或选取画面来展示,并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交流,不仅能体会作者的写秋之感,理解文意,更能使学生进一步发展、挖掘自身的潜力,培养其创新精神。 教后感 第一次尝试以探究性学习来展开教学活动,在整个课堂中,我没有向学生灌输知识,但学生所学到和所悟到的东西,仿佛要比平时还多,此时,我想到了一部好电影,不仅要有好的导演,更主要的是有好的演员的出色表演。猜你喜欢用一段话简介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01-20六上《口语交际#183;习作八》教学设计 01-20人教版六上《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设计 01-20六上 《我的舞台》教学设计 01-20六上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 01-20六上《月光曲》教学设计 01-20六上《月光曲》说课设计 01-20六上《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01-20《麋鹿》教学设计4(三课时) 01-20课文《麋鹿》第三自然段从五个方面具体描述了麋鹿的特点 01-20热门预览《麋鹿》教学设计7(第一课时) 01-20《给家乡孩子的信》从两个终于中感悟到什么 01-20本文【第八组想像作文(我的奇思妙)想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01-20《给家乡孩子的信》读后感 01-20本文【《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1】所属专题栏目是【】 01-20本文【8课《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01-20本文【5、詹天佑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01-20《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记5 01-20《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7(第一课时) 01-20《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2(二课时) 01-20欢迎使用华夏集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