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从汉字特性谈语体教育

从汉字特性谈语体教育

从汉字特性谈语体教育

语体是语感的组成内容之一,王松泉先生在《语文教学原则新论》一文中将语感表述为:语感是(学习者)对言语(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领悟能力,它并不局限于对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而是同时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就组成要素而言,笔者认为,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语体感等构成语感的四大内容。语音感是对口头言语的语音、语调和语气等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语义感是对词语的思想意义和情感色彩的敏感,语法感是对语法现象的敏感,而语体感是对语言文字形体和言谈举止是否有礼貌、用语是否得体的敏感。对语音、语义、语法的论述已多矣,在此我仅从对汉字特性的分析中谈谈语体教育。从语体感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语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形体,二是说话者身体行为,三是用词是否得体(是否选用了最适当的词来表达相应的意思)。

语言文字是有一定的形体的,汉字尤其如此。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作为汉语书面符号的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其根本特点就是字形有意义。汉字有三美,鲁迅曾说:写山曰‘峻赠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水;‘蹲妨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涵,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先生认为,对汉语的感受、领悟要从语义、语音、语体三个方面来把握。这是很有道理的。汉字的形成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横竖撇捺折这五个笔画看似无奇,但却因为其能组成成千上万个有着独特意义的字而显示出无穷的魅力。由一撇一捺这两个笔画,就能组成人、八、入,而无论是人字,还是八字、入字无不向人们演绎着不同的传奇。因为形体的不同,字音也不同,字意更是有着天壤之别。

作为汉字起易说创立者的现代著名汉文字学家萧启宏先生认为,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是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是固化了的信息模块。经过近十年的研究,他发现了汉字字形藏理,字音通意的总规律和同形同宗,同音意通的总联系。从他用易经理论对人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汉字独特的语感美。

关于人字,他编经文如下:撇捺互撑,站立为人。伏羲姓妊,女娲造人。人音通仁,仁义为本。不行仁义,非是真人。他解释说:

从语体上看,撇捺互撑,站立为人。人字,其形最为简单,一撇一捺。这一撇一捺,即不是离散的八,也不是交叉的×,而是接触互撑的人。看上去是一个侧身站立的人(象形)。这样简单的一个象,包藏了人字极其深刻的道理。它告诉您做人的两个基本要求:

第一,站起来。站起来是做人的第一步。人与群兽的分野,第一步就是直立行走。站起来,还有更广泛的意义,不仅是指生理上的站起来,而且是指经济上、思想上、文化上的站起来。否则,就是别人的附庸。

第二,讲仁爱。因为人是互相支撑的社会群体,任何人都需要互相帮助,所以要讲仁爱,这是人性之本。

从语义上看,伏羲姓妊,女娲造人。我们中国的文化认为,伏羲是人类的祖先,是三皇五帝之首。女娲是伏羲的妹妹,也是伏羲的妻子。古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从中国姓氏学的角度看,伏羲是开创妊氏的元祖,伏羲为妊姓,所以人与妊通音,故人字授音以妊。

从语音上看,人音通仁,仁义为本。人字,其音通仁。仁字从人从二,为我外之人,不是一个人,而是复数,很多人,即一个社会群体,意为仁爱。

不行仁义,非是真人。①

从汉字成字之六书来看,形声字占到了总数的80%以上,形声、会意、象形字总数占到了总数的92%以上,而无论是形声、会意、象形字都是用一定的形来表示一定的意义,离开了形,汉字便无任何意义,这是汉字成字的规律,是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字的民族特性。

汉字的民族性还表现在汉字不仅成为交际的工具,更上升为一种文化,形成了多种独特的艺术?如对联、书法艺术等。琴棋书画为古代读书人之四绝,这书,便为写字之艺术。书法家,一种对特殊艺术特殊人才的尊称,无不向世人显示出中国文化中书法艺术的崇高地位。每逢婚嫁、过年、过节、建房、搬迁、庆典,红纸黑字对联上楹,甭提多有韵味。无论是名山奇楼,还是小桥人家,你处处可见对联给人的无穷乐趣。

汉语中有语体信息的汉字、词语更是数不胜数。一个尖字,它有形,那是上小下大之形;它有义,那是上小下大之物的特性;更为有趣的是,用线将小之首笔与大之两末笔连结,尖形也可现,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一个休字,意为人靠在树旁小憩,不仅有动作,还有行为之美,无不令人称奇。

从字体的演变历史来看,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字形演变历程,同一个字,用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来书写,其形体各异;不同的人来书写,由于自身对语体的感悟不同,既便是用同一种体来摹写,也无法达到完全一致。可见,用语之人由于时代、个性的不同,其语体感相隔迥异呀。

以上,我仅从语言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形体这一角度对语体做了一些解说,关于语体的说话者身体行为和用语是否得体这两个方面的知识还有很多值得研究,在此,我仅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一是说话者之身体行为,这是语体感的一项重要内容。说话不仅仅是用嘴说,还要有必要的肢体行为来补充,这些行为应结合表达内容的不同有所不同,一哭一笑,哭之肢体行为与笑有截然不同,当哭时则作痛苦状,当笑时则作高兴状。在说话时身体行为要合适,这是语体感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是用语是否得体,这关系到说话的效果。不准确的用词极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错误的言辞还有可能适得其反,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遇什么人说什么话,正是指用语要得体呀!

语体感做为语感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能独立于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而应与其相融合,语感过程并不是孤立的、单纯的感受过程,而是与多种智力活动密切的过程。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语感培养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学生能够不凭语法而凭感觉活用语言。那如何形成语体感呢?笔者认为,我们应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把汉字教学列为语文学科教学之中,在《语文课程标准》②中有很多的论述应引起每位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在课程目标之总目标之6有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阶段目标中,《标准》分阶段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的第3、4,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的第4、5,第三学段识字与写字的第2、3,第四学段识字与写字的第2、3等。仔细分析这些具体要求,我们不难发现:《标准》的编写者站在教学的前沿,对如何进行汉字的语体教学指明了方向。

第一,中国的语文(母语)教学要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民族化的构建。这是很重要的,直接关系到汉字的生死存亡。唯有本民族的东西才是独特的。从三到万的教训不能重演,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要将汉字教育与现代技术联系起来,从事现代化的汉字教育。对学生进行汉字教育,有利于学生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对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正确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对学生进行汉字教育,要从小做起,循序渐进,要从培养习惯入手,从形体美学的角度加以引导,构建学生自我的汉字形体意识,写标准的字。《标准》对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从第一学段的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第二学段的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至第三学段的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到第四学段的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一学段的要求承接前一学段,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对如何学习书写汉字,如何形成汉字的语体感从书写这一角度做了详细要求。这些理应成为广大语文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第三,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要从民族礼仪学的角度对学生的说话者身体行为和用语是否得体两项内容进行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语体意识。

二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学习汉字传承文明之风。这也是极为重要的。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没有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只走形式、跑过场,是不行的。对社会上不规范用字之行为要进行适当地教育、引导,这也是很必要的工作。

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汉字语体感的教育应做为语感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母语教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部分,广大语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这一点上应达成共识。语体教育不能脱离于语用过程,要在语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掉以轻心。

附:①《从人字说起》,萧启宏著,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第一章(人本文明)第2至6页。

②简称《标准》,下同。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