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命题应给出语境

命题应给出语境

理解性语文命题的设计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原则给出必要的语境,即语意理解的必要条件。请看下面一道单项选择题:

请为下文框处选择一组排序正确的词语。

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没有□,没有□,没有□,没有□。

A.光、热、温情、人道、希望

B.热、光、人道、温情、希望

C.光、热、温情、希望、人道

D.光、热、希望、温情、人道

该题所给答案为C,即课文中原有的语序。其实,如果不让学生照搬课文,独立完全这道题的话,此题完全可以有两种理解即两个答案A和C。这两项都是按着语义加深的顺序排列的,而最后的希望和人道两概念却不能进行外延和内涵的比较;A项最后升华到希望的高度,意在强调包身工悲苦无望的处境,C项最后升华到人道的高度,意在突出包身工制度的残酷无情。可见,学生选A、C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能算是错误的。

这道单选题之所以出现一题多解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没有给出足够的限制性语境。其实,在《包身工》原文中,后面还有一句: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股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很显然此句的语义重点是包身工制度落后的封建性,而不是包身工的处境。在这一语境的限制上,上题的答案就只能是C了。

为了给教学减少麻烦,命题时确应慎选语境。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