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虎丘记》课堂实录

《虎丘记》课堂实录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虎丘记》。原定要上的《柳毅传》推到以后再上。这是一篇游记。从高一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名家写的寄情于山水的文章。大家一起回顾一下,都有哪几课?生1:苏轼的《赤壁赋》。教师要求全班同学齐背其中的名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生2:王羲这《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生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回归田园,面对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佳景,因而得出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

师:由此可见,无论写田园还是写山水,作者都寄情于山水。那么《虎丘记》中任教写了些什么呢?我们先来读读。齐读还是自由读?(生答:自由读)

师:读的时候要注重两个要求:一是注意读音,二是注意一些字的解释。

学生自读完毕,老师出示幻灯片,为以下字正音:

妍媸

教育简介作者袁宏道、三袁及公安派的创作风格: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多数文章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

师:题目是虎丘记,那虎丘在哪里?作者到过几次?

学生根据注释1和末估文字回答。

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出示幻灯片)

解释加点词: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

晚树尤可观

壮士听而下泪

连臂而至

而寻病作

独得而状

得天池诸山作案

栉比如鳞

比至

师生一起解答上题。

师:请大家巴来看一下第四段。虎丘作者去过六次。一个地方值得人们去玩六次,可见它很吸引人。读了课文,你认为虎丘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

生3:石光如练。

师:就石光如练这一点,值得人去六次吗?

生4:风景很吸引人。从第一段可以看出观光者很多。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这本身就成为一大胜景。作者身为县令,很想与民同乐,但他来了之后,百姓都躲了志来,他觉得游得不过瘾。

师:(问大家)你同意观光者也成一景吗?有没有补充的?

生5:去的人多,可见地方确实吸引人。用电闪雷鸣也不足以形容其热闹。另外,作者还极写酒宴之盛,写出了豪华的气派。(教师要求他举例说明)樽儡云泻,酒液如泻,泻字形象地写出酒之多。

生6:虎丘不仅美在它本身,而是在特定的场景。花之晨、月之夕,加上虎丘之景,有特别之美。最后一句给人的想象空间很大。

生7:我觉得作者内心极崇尚自由的。虎丘是他身处吴地为县令时的一块心灵净土。

师(问生7):你怎么读出这一层意思的?

生7:从末段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可以看出。

生8:我觉得虎丘不仅有风景美,而且有人情美。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享受这里的快乐。

生9:我不同意生8的观点。后文不是写到他来到虎丘,百姓都躲开了吗?

我觉得也许虎丘之景倒也平常,是文人把它捧出来的。中国人有凑热闹的心理,看大家都去,也跟着去了。

师:我们先来读读第三段。这一段是直接写风景的。

学生齐读第三段。

师:在虎丘上你可以看到哪些景?

生10:剑泉、千顷云、平远堂等等。

师:这段精练地概括了虎丘的景致之美。当然游人多也成风景。刚才有同学说人多是凑热闹,现在你还坚持吗?(生9摇头)

师问:虎丘游人最多是什么时候?

生::(齐答)中秋。

师:人们去那里仅仅是看风景吗?

生:(齐答)唱歌。

师:同学们一起来朗读1、2两段。

看来在苏州一带有八月十五听歌、唱歌(一生接斗歌)的习俗。你觉得听歌、唱歌、斗歌哪个词最好?(许多人赞成斗歌一词)

师:斗歌按时间顺序,可分四个时间段。每一段有不同的人在唱。作者最欣赏的人是谁?

生11:是最后登场的那个人。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

师:描写音乐效果,我们还学过《琵琶行》,那里怎么描写的?师生背诗句。

还有《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作为有品味的文人,他会花很多笔墨在自己欣赏的场面。但在开头,他极详细地写游人之多,靓妆丽服,这是为什么?

生12:体现作者跟老百姓同乐。

师:但是我觉得,如果你去虎丘旅游,你会注意什么呢?你会把你的注意力投在哪里?

生13:名胜古迹。

师:是不是还会注意到别的?

生14:好吃的、好听的、好玩的,以及当地的风俗民情等。

生15:我会去了解当地的社会情况。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取向,袁宏道把注意力放在民俗之美,也就是今天说的人文美精神美。不知今天的虎丘是否还保留着这种风俗。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作业:熟读、背诵1、2两段。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