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小石潭记》创新设计及相关讨论

《小石潭记》创新设计及相关讨论

我上这课的思路如下,四遍朗读:

1、读:正音、正句读

2、读:解决字词疑难

3、读:景物的解读

4、读:感情的解读(作者介绍背景介绍放在感情解读部分)

5、扩展(实际时间是不允许的)

但是这样上很常规,请各位帮助设计一个有新意的思路。谢谢!!

二、读出小石潭的清幽。可以找几个学生试读,对个别地方提出指导意见。再配乐朗读,有条件的话,可以他、课堂录下学生的配乐朗读,把它发布到网上。这个环节是读,但更是说,要学生抓住文中的句子,剖析意境中之境,充分感受。然后教师可以交代为什么文章这么清冷孤寂,主观之意也。贬官也。贬官只是仕途受挫,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还不算什么,柳宗元坚强执着,本也可以放下,为什么放不下呢?是他的理想抱负成为幻影认识具有伟大人格的柳宗元。

三、改写。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想象作文,题目为我游小石潭。可喜可怒,可凭吊,可批判。如果课堂上可以交流的话,那么就课堂交流,不能的话,就安排一次活动展览或是讨论会。当然,这个环节也可以改为口头作文训练。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最后老师总结。

不知你认为怎么样?我有此课的光碟,但不知你能用否?

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看来大家对柳宗元游小石潭的感受还有一点争议,那我们需要了解什么呢?生:背景(好像课下有柳宗元被贬的简单介绍)

师:有同学知道么?

生:补充介绍

师:那我们回头再来感受柳宗元的心境,你有什么看法呢?

生:刚来时是快乐的,说明他暂时忘记了自己的遭遇,但最后特别冷清的环境让他又想起了自己的伤心事。

师:说得真好。

(好像下面就是总结了)

这课上得太久了,这篇实录已不能说是原始状态下的实录了,对话、细节都不记得了,只是大概的思路。

我还记得有学生说到知道小石潭是石头做的,涉及到写作方面的分析,说,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点面结合啊,我已经不记得具体在什么地方的进行的了。

是否可以考虑上以下内容:

一是读顺课文:读得正确、流畅,大体理解语句,不要求字字落实。

二是了解小潭:位置、大小、特点。

三是感受美景:清幽、宁静。(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印象,并从文中找出词句支持自己的看法。)

四是理解古人:柳宗元作为政治家那种为了理想而一往无前的勇气令人钦佩,但他必竟也是人,有人之常情,也渴望支持和成功,却绝不妥协。在挫折面前的心情可以让学生体验,不管多大的学生,只要引导得法,学生是能够体会甚至引起共鸣的。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我不赞成实录里的上法,那样只是静态的知识,而当学生在有情的景语前,自然会有理解那颗敏感心灵的愿望,此时教师适当穿插一点背景知识,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此环节可由清幽过渡而至,紧扣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加以体验。

五是在理解中熟读背诵。此时可以要求感情朗读或者配乐朗诵,重在理解感悟。

六是走进情境。如有时间,可以考虑东方雪老师的第四条建议。但不是改写,也不用口头作文这样吓人的话来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而是提出问题:如果你来到小石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教师可以预想学生可以有哪些感受,如有的学生可能觉得小石潭边很美,因而诗兴大发,歌颂美景;也有可能认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地方,正是透过作家的眼光,才领悟到美的存在。也许有些学生会心生感慨,凭吊一代文宗柳宗元;也可能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批评柳宗元的多愁善感。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解读,只要出自己真实的体验,可以适当鼓励,但要注意适度评价值。

以上环节仅供参考,也可能在事实上行不通,或者太勉强,教师要有一点非指示的理念,以学生为重,准备好的教学内容上不好就不必求全,只要有一个环节做得深入,便是成功。

而最最重要的是所有环节均需紧扣词句来赏析。

今天有五节课,中午匆匆上来一趟,又死机。然后吃饭、休息、上课,所以耽误了给云裳抛砖。现在课已经上过了,我就不必谈了。

教无定法,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教学风格,虽然博取众长未尝不可,但既然已经有了自己的方案,而且已经实施了自己的方案,所以它的紧迫性便不复存在了。

[。(师出示课件:课题、作者)

师:好,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柳宗元,走进小石潭,同学们先在下面轻声的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结合书下的注释,特别是一些字的读音。(生轻读,教师巡视)完毕。师:好,现在我们合上书,来看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师出示课件:字词读音的,生指读后,齐读2遍,再出示一道关于词语解释的选择题,提醒同学们注意语境中的词义)[单独检查字词还是通过听朗读来检查好一些?]

师:看来同学们字词这个环节掌握得还不错,好,我们翻开书,我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读一读这篇文章,一人一段,好吗?

生读,读完后,大家评议。

师:好,大家的意见很好,我们来听听课文的录音吧,边听的时候,边结合画面,看看小石潭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好吗?

师:读了文章,你认为小石潭很()

生答:清、幽、静、美等等

师:这种感受你是从文章的什么地方读到的呢?

生答:

师:大家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很好,刚才在听朗读的时候,老师就在想,《小石潭记》真的是一幅很

美的图画啊,这幅图画里有哪些景物呢?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树和蔓。

师:但是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小石潭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不可以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还有吗?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嗯,说到一切景语皆情语,我忽然觉得有些奇怪了,文章前面说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乎很难相容,该如何理解呢?要理解这点,我们必须再来看看当时作者的写作背景,(课件:师展示本文的写作背景:)

生: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师:是啊,他内心的凄苦绝不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能治愈的,悲凉凄苦正是这篇文章的主旋律。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可能的回答):李白刘禹锡欧阳修--范仲淹

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比如同样是被贬谪,柳宗元显得过于凄苦了些,而范仲淹却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拳拳心语。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好,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这两种说法目的一样)

5.四读悟情。作者看到小石潭,有的感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时引入对作者的介绍。)

6.如果有时间,确实可以是东方的第四步:想像同学们今天到了柳宗元去过的小石潭,你想说(可喜可怒,可凭吊,可批判。东方的这个环节的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如果没时间,就课下。

关于朗读。我听说过很多以读促教的成功课例,像若曦所说的那样,每读一次,完成一个目标。但是我一般不赞成这么做。因为朗读的过程的综合的,而不是肢解的。因此我更看重课文理解分析鉴赏到位后的最后一遍朗读。

至于毓君通过听读录音来正音的做法,我觉得可以用,但是有缺陷,因为你材料里本来就有读错字的地方,不如找一没有错的读音学生的第一印象实在太重要了!当然,正音的事情可以在预习中完成,课堂上就可以找一学生来读课文,并且要求其他学生去评价:有没有读出这篇课文的味?味很重要,字词读音可以穿插顺便说说,最主要的要看他有没有读出字面的意思和作者的意思。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讲作者身世,故事性强,能引起初一学生的兴趣,且为分析文中人物的心境做好准备。用来做导入的材料很多,用以导引的材料应当与要讲解的文章的内容,和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自然相连,平滑过度。

嬉笑怒骂皆是缘,说东到西莫小心。

我赞成屈老师的意见。作者对小石潭的清冷的描写没有必要一定要联系到作者的身世上去。

1,因为对象是初中低年级的学生。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2,文中并无直接证据证明作者在借物咏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窜而下跳.

我想请教屈、唐老师及各位老师:语文模式应该如何看待呢?语文到底如何大起来呢?能否以此课为例指教一二?

发表的内容:

中国文学批评最让人恶心的一点就是凡事上纲上线,从杨恽被杀到文革诸多冤案无不如此,我个人以为就是这种所谓的批评方式惹的祸。难道就不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吗?

对文学作品主旨的解读显然并不等于恶心的文学批评,如果将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混淆为文字狱一类的东西,显然过于偏激。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古文知识的积累应该才是重点,不过如果是公开课的话,那就没有办法了。不过一节课既要了解字词,又要分析文章,时间应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认为不如抓住重要的几点进行讲解就可以了。

我的设计如下:

一,通过读来正字音,疏通文意思,这个我就不多说了,感觉毓君的就非常好。

二,全文感受,重点在作者情感的变化上,既从乐到感觉清冷。

三,写作训练,一个是作者如何将景语与情语结合起来的;一个是作者是怎样描写小石潭的,有什么特点。

作业:学习《小石潭记》的写法,写一篇游记(最好能将情语与景语结合起来)

感谢寸草心老师,又让我想起了语文教学的模式。新的课程标准颁布后,我发觉模式说近乎要消声匿迹了,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更讲究操作性和推广性,而现在,我们的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后,一切未知的因素变多了,很难把课堂控制在某一个具体的模式中,因此,我们更强调的是教学策略和教学机智。

我们常说的一句,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想大语文的含意更多的还侧重于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学习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屈、唐二位老师的设计应该是两种不同教学风格的衍生,一种如苏学士歌大江东去,一种如柳三郎唱晓风残月,各尽其妙。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