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大傻教《荷塘月色》

大傻教《荷塘月色》

这篇文章起码教了八九遍了,但总感觉不满意,不是面面俱到,就是挖掘的太深,学生也大多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还是从浅处着手比较贴近教学实际。

设计几个问题:

1、今天天气凉了,是农历什么日子?

2、今晚能看到月亮么?中秋那天见过吧,还有印象么?说说看。

3、现在外面有太阳,你感觉月亮与太阳给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阴柔阳刚)

4、见过荷花么?翻到彩图看看(其实说是莲花学生容易接受些,莲、荷属于同一种植物科),能想起有关莲花的诗句么?(爱莲说)月色下的荷塘该是如何的呢?朗读第4段,这段写什么?生答,你不是说月色下的荷塘么?对,但我认为他是在写女人,有没有道理呢?(生思考,有诶,舞女、袅娜、羞涩、美人、脉脉都与女人有关)把景物写的如此女性化,你认为合理不合理?(月色下的荷塘有一种阴柔美)

5、想象一下,假如今晚有月亮,你在教室里是怎么感觉到月亮存在的?

(外面很亮――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教室前。

可以看见天上有云天上有淡淡的云

前面的行政楼遮住了――黑影

树木―――清影)

6、朗读课文第五段,对照一下。

7、再想象一下,晚自修后,你独自一人走在学校前面的小河边,你应该有哪些感受?(寂寞、害怕、孤单、自由、想家、思考――这是独处的妙处)

8、好的朗读课文的二、三两段。

总结:作者朱自清先生晚自修后从教室出来(笑),哦,不,应该是从家里出来,跟妻子吵了架出来(大笑),你笑什么,难道我说的错么?生答:错了,吵了架,人家怎么还有心思迷迷糊糊哼着眠歌?好、好、好,就算他心情不宁静,行么?那你说说,一个人心情不好往往有哪些原因?(把学生导向知识分子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联系时代背景)

以上估计要一课时

第2课时,应该是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分析课文。

(以下内容基本是转载的,有删节、修改)

我开始抽学生单独读。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位男生开始读,今天晚上,哦不,是今晚上,在院子里坐着,乘凉,突然想起他读得结结巴巴,掉字换字不少,而且读得很快。

同学们,他读得怎么样?

大家摇头。你具体说说。

他读得太快了。而且还读错了一些地方。

嗯,对。是读得太快了。我说,给人的感觉,朱自清不是在散步,而是在跑步。

学生们轰然大笑。你觉得该怎么读,就给同学们示范一下,好吗?

有个别学生读得仍不太满意。读月光如流水一般一段,不但语调缺乏变化,而且太小声。所以刚坐下,我就开了一个玩笑:读这一段,仿佛是’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在同学们善意的笑声中,不好意思地笑了。

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我感到特别亲切的,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1920年他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我们温州做了5年的中学语文教师,他游览了我们温州许多地方,并且写下许多美的作品 。

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学生们的心显然被震撼了。我继续缓缓说道:当然,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

我看到已经有同学在情不自禁地点头,我趁势把话题一转:好,我说了那么多,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

吴桐同学说:我最喜欢写《采莲赋》的那一段。

哦?是吗?我感到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机会快来了,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因为我觉得这一段写得特别快乐。吴桐同学答道。

嗯,原来是这样。我沉吟道,然后又追问道,你从哪儿看出了快乐的?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吴桐读着课文上的句子,然后又说,还有《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

我说:这一段的确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但是,同学们知道吗?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去了的啊!

啊!同学们全都表现出很惊讶的样子,并问我:为什么会删去呢?

我说:我先不说为什么会删。我先要问问大家,你们觉得该不该删?

不应该删!几乎全班同学都异口同声地说。

为什么不该删呢?我问。

教室里却一下沉默了,没人回答这个问题。

我说:是不是你们觉得,既然现在课文将这一段补上了,说明编辑自由他的道理,这就证明原来删去是不应该的?(可以补充以前编书的人考虑到少儿不宜或者想象在文艺作品中的重要性)

一位女同学问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我不明白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这个问题问得好。谁能谈谈自己的理解?我仍然不急于解答。

没有人举手。我提示道:请问,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

多数学生回答:没有。

为什么?找出依据。

唐懋阳举手站了起来:这里是比喻,因为这里用得是’仿佛’一词

为了引起学生注意,我有意暂时打断了他的话:对,是比喻。也就是说,作者是用歌声来比喻荷香,是吧?

同学们纷纷点头称。

但是,我故意设疑,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吗?

唐懋阳接着刚才的话说:荷香与歌声都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

有学生下面接嘴说:而且朦朦胧胧的。

我提醒大家: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唐懋阳说:’缕缕’’渺茫’。

对。我总结道,荷香和歌声都是’缕缕’的、’渺茫’的。刚才唐懋阳说了,这是比喻。但我要说。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仲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请大家看到课文后面的练习二。(让学生完成练习)

可以先举几个不是比喻句的例子:

A、他长得象他父亲。

B、天暗下来了,好象要下雨了。

C、今天天气象昨天一样热

D、他的脸色好难看,好象我欠他钱似的。

然后再由比喻说到通感。

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

学生笑了起来,我接着又说:看,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大家笑得更厉害了。

因为,这是――我故意等同学们接嘴。

通――感!大家果然心领神会。

请问,’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有的学生说:形状相似,都是圆的。

我说:那盘子不也是圆的吗?锅盖也不是圆的吗?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

学生们笑了起来,有学生回答说: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我接着问:何以见得很’柔美’?学生答:句中有’亭亭’二字。还有学生说:是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

对。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

接下来,我和学生们还一起研究了描写荷花的’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等词语,还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等佳句以及作品中叠字运用的妙处。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