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_语文论文

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_语文论文

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语文教材是一个美的宝库,所在皆有,俯拾即是。做为古今中外现实生活反映的每一篇文章在内容上都有无数美的因素。负载这些内容的形式(各种各样的体裁)都是姿态纷呈的美的形式。但这些美的因素并非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象欣赏美术、音乐那样直接获取美的愉悦,而是隐藏在(或附着在)形形色色的内容和形式上,那么如何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呢?

一、开源引流挖掘美是第一步。从形式上说,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构成的整体美;戏剧的动作、对话(唱词)、背景组成的冲突美;散文的清越、隽秀、玲珑的神韵美;诗歌的凝炼、含蓄、跳荡的音乐美。都能从美的形式勾起我们审美的冲动。还有议论文中严谨的结构、缜密的论证、透辟的明理表现的逻辑美,说明文章以时空过程为顺序表现的建筑美,也是一片美的天地。从内容上看,有的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的歌颂英雄人物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有的赞美了人与人之间诚实正真、友爱的高贵品质。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那体现形式美与内容美相统一的关键的字、词、句,给学生造成一个个美的闪现。

二、披文入理是鉴赏美的关键一环。语文中的美,象珍珠一样撒落在教材的篇目、章节、词句里,附着在形象、意境、事理中。只有科学地分析,才能把这些珍珠用一条线串起来。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人先描绘了一幅秋江月夜送客的图画;枫叶红醉,荻花飘飘,秋风瑟瑟,悲凉的气氛衬托出沉郁之美,接着以较大篇幅描绘琵琶女高超精湛,出神入画的弹奏技艺和如听仙乐耳暂明的叫人欲喜欲悲,欲思欲泣的音乐效果,以诗句的形式尽情挥洒着音乐美。然后以枝叶巧生、虬枝盘旋的笔法铺设明暗相生的两条线索,忽分忽合,浓墨重彩地交织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何必曾相识这一点上,表现了较高层次的人性美。可以说:诗歌本身感人至深的契机也正在这儿。其实,催人思考的应在于是谁造成了诗人和歌女的悲剧。回答还是封建制度。诗作是从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朝政和民间生活的动荡不安),对那个造成这许多人间悲剧的制度提出强烈的控诉。

分析时,促使学生由自我感知,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达到认识上的理喻。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形象是特定的思想和感情的结晶,启发学生接受这个形象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接受体现在这个形象中的特定思想和感情而产生共呜的过程,只要动情就具备了对形象做出理性判断的条件,最终达到深识鉴真的目的。当然这一切都是以教师这一中介恰当引导为先决条件的。

三、潜移默化升华美是以审美为桥梁渗透德育的最高境界。所谓的升华,就是在各种审美因素激荡下,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感情,感到自己的渺孝卑琐、平庸,从而强烈地要求净化自己的心灵,学习、赶上、超越对象,或者辨清对象的卑劣、愚鲁、丑恶,萌发出远离它、铲除它的迫切愿望。要想达到美的升华这一境界,要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除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外,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感情共鸣的极点,抓住时机,促成升华,如在学生受到课文强烈感染的时候,教师可以以自己的经历,或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件为例,现身说法,使学生把文章所体现的美,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产生更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净化灵魂的高度。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