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1、体会胜利的豪情和对党对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念,领略文章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恢弘的气势。
2、了解政论文的特点。
3、领会文章语言准确、严谨、逻辑性强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之1、2、3。
2、条理分明的特点。
3、关键性词语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设想:
1、教法
(1)本文篇幅较长但内容并不艰深,学生易于理解,所以适于长文短教。
(2)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2、学法
整体感知研读文章探究拓展
3、教具设计
有条件可演示课文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
4、课时安排:一个。
5、教学时间:
6、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试抓住要点,划分文章结构。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1、在收听收看报纸、广播、电视时,经常可以看到和听到三个代表这几个字,三个代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谁提出的?在什么时候提出的?
2、2001年7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做了重要的讲话。三个代表就是在此提出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话的第一部分。
(激发学生的思维,由熟知的知识自然引入课文。)
二、解题
这是一篇政治论文,这种论文是从政治的角度阐述和评论某一时期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请同学们研究一下题目,看题目提示了哪些要点?
1、关键词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2、中国共产党限定了论述的对象。
3、八十年划定了时间范围。
(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审题。)
三、整体感知课文
1、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3、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和运用工具书的习惯。)
四、研读课文
(一)提出研读要解决的问题。
1、业绩有哪些?经验有哪些?
2、编写提纲,明确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之间的关系。
3、课文先谈业绩,后谈经验,这两部分有什么内在联系?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
4、本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培养学生善于抓住重点研读文章的习惯。)
(二)学生分组研读讨论,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学生注意紧扣问题,提高效率。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集体敲定,板书要点)。
1、指名口述业绩和经验,集体订正(九点业绩,三点经验)。
2、讨论编写提纲,先由学生单独发言,经过讨论修订。
第一部分:(118)回顾80年奋斗历程和光辉业绩(九点业绩)。
第二部分:(1925)基本经验:三个必须始终(三点经验)。
第三部分:(26)总结归纳论点:三个代表。
明确: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八十年,得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得结论,然后列举我们取得的光辉业绩进一步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这一结论。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是为了更好的开创未来,因此,文章结尾自然得论点,既三个代表。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归纳的能力。)
3、先由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明确:先谈的业绩属于实践,后谈的经验是实践基础上的升华。都是为阐述论点服务的。而两部分则是通过19~22自然段缅怀革命先辈,赞扬人民群众,回顾党的光辉历程等内容的过渡巧妙衔接在一起的。
4、讨论、体会语言准确、严谨、逻辑性强的特点。(举例分析)
A、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就表示在某中情况下必然的结果,在句中强调了党的作用之重。最基本最重要起限制作用,说明结论普遍深入人心。
B、归纳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利益。
就是必须始终三词连用,起强调作用,语气坚决肯定,体现了江泽民的殷切期望,增强了号召力。先进、最广大根本都起限制作用,表明性质、范围或程度等。
(通过朗读,分析,使学生感悟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为一篇政论文,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语言准确。其中洋溢着胜利的豪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清大家朗读最后一段,进一步体会。
六、探究拓展与作业
1、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历程有无数的业绩,举两三个熟上没有的事例。
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从你所熟知的事中,举两三例加以说明。
3、熟练掌握字词。
4、摘抄100字左右的内容。
板书设计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政论文,对比论证、事例论证、道理论证
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语言准确
第一部分:(118)回顾80年奋斗历程和光辉业绩(九点业绩)。
第二部分:(1925)基本经验:三个必须始终(三点经验)。
第三部分:(26)总结归纳论点:三个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