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闲情记趣》备课笔记

《闲情记趣》备课笔记

一、课文悟读

清中期与桐城派异趣的散文家,有袁枚、郑燮、沈复等。郑燮的家书随意、口语化,多琐碎之事,亦令人喜爱。袁枚的《随园记》文笔自然,不见用力,而文气十足,让人觉得结构颇为严谨,表现了相当的修养和才气。《浮生六记》是沈复的自传性作品,共六卷,今存前四卷,记述家居及游历生活。这组文章,文笔细腻,不作粉饰,明莹纯净,感情真挚,堪称中国文学中颇具新鲜意味的创作。读罢《闲情记趣》,我们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

人性人情之真。罗丹有言:艺术是一门学会真诚的功课。《闲情记趣》包含着一种真实基础上的真诚,真实地反映作家的生活,真诚地表现作家的心。文章以余忆童趣时起笔,以此皆幼时闲情也作结,忆是朝花夕拾,是我的经历,是铭刻于心的生活;皆是经历的所有,是我曾经、而今渴望的闲情。当然,夏蚊成雷如群鹤舞空,凹凸土砾如造化丘壑,一癞虾蟆则如庞然大物,此等事例也就成了一个真诚者向另一个真诚者讲述的真实故事。难怪,高尔基如是说:文学是以其真实而才伟大的一种事业。《闲情记趣》拥有这样的内涵。其实,真实和真诚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真诚的志趣、真实的记录、作家的态度和作品的内容是和谐的。沈复在长期的幕僚生涯、官场笔墨中,见尽了庸俗与卑鄙,依人作嫁,堪为痛楚。这些大概就是寻求闲情的缘由吧。童年的趣事,天真浪漫的本性,便斟满了一杯杯,写成了一篇篇,《闲情记趣》便是真实的一杯,真诚的一篇。所以,当我们品味闲情,首先要尝其韵味,领略其中的真实和真诚。

趣味兴致之真。《闲情记趣》充满童年天真的稚气、纯洁的心地、直率的性情。解读文本,读到蚊而鹤,烟而云,草而林,虫而兽,土砾而丘壑,癞虾蟆而庞然大物等趣味,美妙无穷。奇妙的艺术手法给作品带来了不同寻常的效果。《闲情记趣》用奇妙的想像使儿童本色尽显其中,使藐小微物,现出了物外之趣,读来令人怡然称快。

二、亮点探究

1.文章开篇写到时有物外之趣,联系全文,探究一下物内之趣和物外之趣指什么?

探究学习:

通览文本便知,物外之趣从细察其(指藐小微物)纹理而来,即从物内之趣而来。物内之趣当从细察而至,也就是24段所写的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如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丛草为林,虫蚁为兽,癞虾蟆乃庞然大物,等等,物外之趣宜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指童年乐趣,一指身处尘世难得的闲情。

2.从情景联想出发,怡然称快与怡然自得的情趣在文中是怎样产生的?

探究学习:

观察是写作起步的基础,联想是文章飞翔的翅膀,情景的美妙常常交融真切的感受,群鹤舞空,丛草为林,虫蚁为兽等奇趣,是作者观之、视之、心之的结果。只有以,C,去思,才会怡然称快,痛快淋漓;只有神游其中,才会怡然自得,悠然逍遥。作者童稚时,就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又有昂首观之的兴趣和意志,自然具备了观察的基础。作者历经沧桑,深悟自然和人生的哲理,浮想联翩,感慨颇多。鹤唳云端何其不易,信步山林多么’艰难,人间正道更是沧桑!只有假借短笔方可表如今不能之意。而一旦忆起儿时趣事,真有忘食之境,闲情多多,感人切切!

3.第4段作为一个儿童故事,其童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探究学习:

首先是观物之趣,其次是驱物之趣,再次是物我同趣。

4.从作者行文的思路人手,请说明第3段置于文中的合理性。

探究学习:

可从主旨(思路的依据和起点)、脉络(思路的轨迹)、顺序(思路的条理)评析。文本记儿时趣事,表现童真童趣。有观虫斗、驱虾蟆的故事,是因为常游其中,奇趣无穷,可见第3段是基础,第4段是表趣的深入。第2段是昂首群鹤之趣,第3、4段则是细视林虫之趣。由上而下,趣味徐徐而至。

5.揣摩下列句子的语言魅力。

(1)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2)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探究学习:

揣摩语言,就是反复思考推究语言的意思、情味。

(1)在孩子的眼里,形体较小之物就是可爱的,作者用最美的白鹤的飞翔姿态、呜叫之声去形容蚊子,在形象生动的语言中感受到生命中另一个角度的美。比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从色彩角度再欣赏一番,体会应更为深刻。

(2)为了表现孩童世界丰富多彩的内容,作者以一串结构相似的排比句,将所见之物及产生的感受排列出来,描绘出既大又小的图画。

三、选题设计

请从散文发展的角度,谈谈沈复和周作人的散文所表现的情致。

周作人散文选段:

苍蝇不是一件很可爱的东西,但我们在做小孩的时候都有点喜欢他。我同兄弟在夏天乘大人们午睡,在院子里弃着香瓜皮瓤的地方捉苍蝇苍蝇共有三种,饭苍蝇大小,麻苍蝇有蛆太脏,只有金苍蝇可用。金苍蝇即青蝇,小儿谜中所谓头戴红缨帽身穿紫罗袍者是也。我们把他捉来,摘一片月季花的叶,用月季的刺钉在背上便见绿叶在桌上蠕蠕而动,东安市场有卖纸制各色小虫者。标题云苍蝇玩物,即是同一的用意。我们有把他的背竖穿在细竹丝上,取灯心苹一小段放在脚的中间,他便上下颠倒的舞弄,名曰戏棍;又或用白纸条缠在肠上纵使飞去,但见空中一片片的白纸乱飞,很是好看。倘若捉到一个年富力强的苍蝇用快剪将头切下,他的身子便仍旧飞去。

希腊路吉亚诺思(Lukianos)的《苍蝇颂》中说,苍蝇在被切去头之后,也能生活好些时光,大约两千年前的小孩已经是这样的玩耍的了。

(选自周作人《苍蝇》)

研究方法:

比较沈复散文与贯穿清代的桐城派散文在取材上的异同。研究周作人小品文在五四散文中的地位。再比较沈、周散文在情趣的异同。

参读书目:

《浮生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雨中的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俞平伯《重刊浮生六生记》;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朱金顺《五四散文评析》;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四、备教卡片

●卡片①

秋深人瘦菊花肥读《浮生六记》有感

寄怅亭主从旧书摊花了5角钱,觅得本原价才2角5分钱的《浮生六记》。其实家里已有了一本合订本的,可是见到这本薄薄的,又有着岁月留痕的单行本,依然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夜里在昏黄的灯下抚着它淡绿色的封面,不经意的翻着。包括介绍和作者生平,一共才80页。然而这80页里却埋着一个并不出名的,甚至有些穷困潦倒的商人一生的悲欢愁苦。

沈复,字三白。清乾隆年间人。他并非一介书生,而是一个落魄商人,但正因为如此,他用不同的眼光和不同的笔调、不同的表达方法,写下了这篇读之慨然,让人长叹不已的文章。

三白没有文惯有的书生气,也没有过多的修辞手法。说他不懂也好,不用也好,其实那些东西在这样的内容和文章面前都是那么的无足轻重。

文章整个被一种恬淡的气氛包围着,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夫妻间的情深意重,感人至深。

全文六记,遗二,存者四。大致以时间为序,暗里却隐约先甜后苦。芸娘是三白的贤妻,也为世间不可多得者。晓通大义,能诗能赋,豪情而不失态,矜持而不造作。三白在前二篇力写芸娘之可爱,至第三篇芸娘骑鹤西去,读者无不抚掌叹息,惆怅良久。吾也为之垂泪。

三白没有过多的写世态人情,也没有口诛笔伐,可是却仍给人感觉得到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无奈。笔不写而意实露也。

能写出这样平易的文章不多,写人间而无烟火气,是种境界。只有心态极好,并且笔力通透的人才行。

又有游记杂其中,也可一窥旅游之甘苦。

重情者,不可不读《浮生六记》。

●卡片②浮生六记

凡治中国文学者,鲜有不读沈三白的《浮生六记》的。

今日游苏州沧浪亭的学者和文人,也常会打听《浮生六记》作者沈三白(即沈复)在此处的故居,只是他们也如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林语堂一样,带着满腔喜悦而来,却只能失望地面对着沧浪堂充满古典气息的波光和园林秀色嗟叹而已沈三白之故居,早夭其影踪矣。《浮生六记》,其实仅剩原作四记,即《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补之二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逍》,传为晚清市井文人所补,风味大逊),乃清代乾隆至嘉庆期间的小商人沈三白的带自传性质的散文小品。此君虽是一介商人,且名不见经传,但因笔端独怀缠绵之情,用词遣句呈现一片性灵天分,且所述皆亲历之至爱至痛情事,令人读后不能释卷。特别是作者写其爱妻芸娘与之相伴相爱十数年间的恩爱,直至生离死别情状,那种摄魂夺魄的悲情日月,今日读来犹在眼前。芸娘之美丽娴淑,也令人怀想。记得也是林语堂此君,在他译成《浮生六记》英译本后,感慨地向友人说: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间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

今日苏州人氏,更常以《浮生六记》中沈三白所描述的苏州诸景为傲呢。

(摘自《大公报》,作者:林晓)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