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景阳冈教学片段赏析课堂实录 教学反思 案例 课文 教后感,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景阳冈》一文塑造了武松机智勇敢豪爽的品格,教学的重点是武松打虎。打虎过程中最为惊险的是老虎进攻时扑、掀、剪三招,武松则避其锋芒,以三闪应之。这三闪充分表现了武松的沉着冷静、有勇有谋。教学片断实录如下:
师:面对老虎来势汹汹的三招,武松均一闪而过,这里闪字是什么意思?
生:躲。
师:可用哪些字来替换?
生:躲、避、跳
师:文章为什么用闪而不用躲呢?(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1:闪显得动作快,躲字显得动作慢。
生2:闪显出武松动作灵活敏捷,而不是笨手笨脚。
生3:闪是主动躲避,躲是被动的、没办法的。
生4:躲给人害怕的感觉。
师:武松一开始为什么不攻而要闪呢?
生:挫老虎锐气,耗老虎体力。
师:如果攻会怎样?
生:武松要吃亏。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武松的沉着机智、有勇有谋。
师:一个闪字,让我们看出了作者用字之准,也体会到了武松的谋略。
【简评:教学中抓住一个闪字,先理解字意,再与躲进行比较,体会闪字之妙,最后从武松只闪不攻自然体会出武松的沉着机智。三个步骤,层层深入,丝丝入扣,实现了语言文字训练与人物性格体会的有机结合。】
师:同学们读过《景阳冈》,知道什么?
生:讲的是武松在景阳冈上打死老虎的故事。
生:是赤手空拳打死老虎。
生:我知道武松武艺高强。
生:武松力大过人。
生:武松勇敢机智。
生:不对,是勇敢机敏。
师:很好,同学们
生:老师,我们都懂了,不用讲了!
师:是吗?老师也跟同学们一样,读了一两遍之后,觉得什么都懂了。不过,再仔细地读,却发现了一个问题。
生:什么问题?
师:好像书上写的打虎与图上画的有点不同。
生:(齐声)什么不同?
师:你们自己再去仔细读,仔细观察图画,看能不能发现有什么不同。
(读书、观看、思考)
生:图上画的武松骑在老虎背上打,书上写的是按住老虎的头来打。
生:对,书上写道:武松揪住老虎的顶花皮,使尽气力按定再用脚来踢
师:很好!那么,你们认为武松应该是怎样打死老虎的?
生:应该是骑在老虎背上,这样老虎逃不了。
师:哦,像骑马一样任它跑,跑到什么地方都行?
生:(笑)不对,俗话说:骑虎难下,怎么能打到老虎呢?还是书上写得对,揪住老虎的顶花皮,老虎的头被按在地上,好打!
生:不对,书上写按住老虎的头,老虎的脚可以蹬几下,就逃走了。
生:不对,武松力大过人,老虎逃不了。
生:书上画的是武松骑在老虎的背上,把老虎的头按到地上来打。老虎很高大,人骑在背上不能把它的头按到地上。应该是书上讲的比较合理。
生:不对,
师:好,还有同学要发表意见,但时间不允许,同学们可以下课后再讨论,行吗?说实话,我们在座的有谁看过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情景?没有。我想作者也没有见过。那他是怎样写得如此生动的?据一篇文章介绍,作者为了写好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一部分,向许多猎户请教过,还特意喝醉了酒,醉酒中,与家里的一头大猫搏斗(学生笑)当然,这只是传说。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为了写好武松打虎,作者下了苦功夫。
点评: 如何引导学生读书读得有滋有味?本课例的教师在学生已经懂了的心理背景上,巧妙地于无疑处生疑,利用教材文字与插图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细读深思,继而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教师并不做出结论,为的是留给学生更宽广的学习空间。然后老师自然而然转到另一个话题:怎样才能写出生动的文章?这里的引导,给人以峰回路转,洞天另开的感觉。上这样的课,学生获益良多。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景阳冈》教学片段赏析,景阳冈,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