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笋对于生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很多孩子都喜欢吃笋,尤其喜欢吃笋的嫩头。每到春天,很多孩子都能从自家的竹园里看到春笋。可大多数孩子对笋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笋能吃。
《春笋》一文,让孩子们对笋有了全新的认识。课文很短,但字里行间无不让人感到活泼、向上的生命气息,读来令人精神振奋。
在轰隆隆的雷声中,小春笋醒来了,用它们那尖尖的小脑袋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争先恐后地冒出来。细细品读着课文第一自然段,心中充满了敬佩之情。嫩生生的娃娃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厚厚的泥土,坚硬的石块都阻挡不了它跃出地面的强烈愿望。春笋,让我们读懂了强大的生命的力量。
然而,在春风抚拂,阳光照耀,春雨飘洒的大好春光中,春笋丝毫没有停歇,它们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春笋,又让我们读懂了什么叫锐意进取,不断向上。
至此,我以为,教材把《春笋》安排在第一课,是有一定道理的。课文把春笋比作嫩生生的娃娃,不由得让我想到了班上的那些娃娃,而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不也正预示了孩子们在春光中不怕困难,勤奋学习,不断向上,茁壮成长的大好势头吗?我以为,这才是《春笋》一文给我们的最大的,也是最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