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中,有一段关于鲁达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的描写,这段文字非常吸引人,有很强的诱惑力,放在课堂上也容易出彩。老师们常常把这三拳安排为赏析的重点。
我不只一次听老师们讲这一课,他们往往是把鲁达的三拳当课眼当高潮来处理。又是听录音又是看录像,有人还特地从这三拳中总结出所谓细节美语言美动作美来,于是老师动情地分析过后,还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深刻体会。于是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学生很快会兴奋起来,一个个揎拳捋袖,伸胳膊踢腿。有的还连连挥舞着双拳,口中狂喊:打!打得好!
每至此时,我就不免有些疑惑,进而就会有一种凝重感。也许,有人会说,阅读教学不就是要把学生调动起来参与其中吗?可我们究竟把学生的什么调动起来了?现在这样真有点像战前动员,学生们一个个情绪激昂眼红耳热地蓄势待发!
这是在鉴赏美吗?
这里,首先有怎样看待这三拳的问题。鲁达虽是仗义出手,毕竟把人打死了。由于是洒家特的要消遣你,绝非正当防卫,那就没有理由不受法律的制裁。当然,激起学生对坏蛋的恨,没有错;问题在于,只要是有了恨,就可随意置对方于死地,这该有多么可怕啊!再,这三拳从过程、效果看,这动作够得上手段残忍!作者却用了一连串比拟来夸张、渲染,极尽赞赏。而上述课堂上的做法,难道不是在强化这种赞赏吗?能不承认,我们赞赏这三拳是在不经意之间做了赞赏藐视法律和宣扬暴力的事!
德育目的在于扬善,美育目的在于陶情。且不说德育,仅就审美而言,审美的作用应该是在于启迪智慧、增长见识和发展思维,审美的目的在于以美怡性。还有,在鉴别美丑的这个审美的过程之中,净化人的情感,美化人的心灵。
我们不能回避《水浒》里边梁山好汉们杀人从不手软的事实,而尤以武松、李逵、鲁达等人为甚,在他们这些一个个好汉的故事里都充满着血腥味。杀人就应偿命,像他们这些人的行状,无论在哪个社会都应绳之以法,这是毫不含糊的。这些人藐视生命、藐视法律,一时性起,就可任意杀人,且手段残忍。然而,小说作者对此却都是以欣赏的态度来极力赞颂的。而我们竟然也在引导学生鉴赏他们施虐,从中寻求不见血不兴奋的刺激!这能是美化人的心灵吗?能是审美吗?
有人会不以为然说,这三拳表现了一种犷悍的美,是这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