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其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真所谓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读者不同。就如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不同:经学家看见淫,道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西方谚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人也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的说法。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总之,对文本解读必会产生多元的。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一、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要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如某位语文老师在教完《木兰诗》一课时,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懂。古代女子都是缠足的,三寸金莲,走路都很困难。木兰怎么还能够参军打仗?老师闻说便敷衍了事地说:噢,那可是书上写的,可能是木兰没有缠足吧。但这位男生却追根问底:木兰可是个很听话,很孝顺的孩子啊!怎么会不听父母的话,而不缠足呢?老师这时可不耐烦了,说:我们只要学懂这篇课文,至于木兰有没有缠足我们就不必去讨论了。这位男生说:可是,老师,这样不就违背事实,不真实了吗?这位老师听了,沉不住气了,他以训斥的口吻对学生说:学习这篇课文,你只要理解木兰的性格特点就可以了,别的问题不是这篇课文要写的。你用不着去多想。坐下!就这样,一句用不着去多想重挫了学生的个性,一声坐下伤害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一顿训斥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学生探索的火花。由此看来,一名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他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也可以压抑孩子们探索的童心。
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强调教师要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教学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正如语文新课标所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如一位教师教学《变色龙》一课,刚讨论完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学生A举手发言:我觉得警官奥楚蔑洛夫并没有断错案,赫留金才是罪有应得。老师在对学生A的提问作了肯定和鼓励后问:你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学生A说:开始时,小狗一副的可怜相;而赫留金却得意洋洋,完全没有受了害的感觉。我认为他想嫁祸小狗以获得一笔赔偿费。这个发言轰动了教室,极大地激发了全班同学探索的好奇心。教师因势发问:对于这位同学的说法,大家有什么补充或不同的意见吗?学生们纷纷搜寻文中内容,不久便有多名学生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