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关于当代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当代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当代写作教学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清理和反思:要正确认识写作教学的价值;要实现由重文轻言向重言轻文的重心转移;要关注儿童的言说方式和童年经验,让写作成为心灵成长的档案;要认真审视和高度重视作文与育人的关系;要更新作文的评价观;教师要学会享受学生作文并在学生作文中成长;教师写下水作文的价值功能需要重新思考。

关键词:写作教学 改革 思考

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共同构筑了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的主体工程,但人们对写作教学改革的关注远远不如对阅读教学那样广泛而深入。比较而言,写作教学的问题要严重而复杂得多,亟待我们认真清理和全面反思。本文试从九个方面谈谈对当代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考,就教方家同仁,希冀引起讨论。

一、正确认识写作教学的价值。义务教育阶段的写作教学的价值,应该区分其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所谓外在价值,是指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社会交际的初步的表达技能,帮助学生打好写作适应社会需要的文章的基础;所谓内在价值,是指通过写作教学滋养德性,启迪智慧,培育美感。外在价值指向实用性技能,是谋生的准备;内在的价值指向主体性发展,是人生的奠基。两重价值一项都不可或缺失,缺失一项,都是写作教学价值追求的偏颇。我们曾有片面关注外在价值之弊,现在却有片面强调内在价值之嫌。与阅读和阅读教学相比,写作更具有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写作教学也更具有育人的全面性、内隐性和渗透性。写作教学目标的单一化追求不仅是写作教学育人价值的缺损,也必将导致单一的目标难以实现。当代写作教学应努力追求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整合,追求二者之间的协调平衡和适度张力。顾此失彼、左右摇摆是当代写作教学必须注意的倾向。西方有些国家从写作目的和作文类型的角度把作文分为两类:第一,表现自己的文章,即表达学生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类文章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基础,要求写出真情实感,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第二,传达社会信息的文章,即发挥社会交际功能的文章,这类文章以沟通思想、传布信息为目的,要求写得明晰、简洁,以起到准确达意的作用。[1]这样的分类有助于明确我们对写作价值的认识,值得参考和借鉴

二、写作教学关注的重心应是言,而不是文。传统的写作教学是把着眼点放在作文之文上的。正是过于强调为文而作,过于强调文章的技巧和规则,恰恰导致了学生作文形式化和陈式化,是作文无个性、无话可写的根源。写作教学决不能等同于作文教学,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写作教学主要目标应是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而不是作文技能技巧的掌握。写作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表达问题,是帮助学生如何把所见所闻、感想感情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充分地表达出来,至于像不像文,成不成文,那应该是次要的。写作指导应该实现由重文轻言向重言轻文的重心转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扰着学生怕写作文的诸多问题。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过于强调技巧和规则,不仅是写作教学的重点旁落,舍本逐末,而且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想表达的不能表达,不想表达的、不善表达的却要装模作样,煞有介事,思想感情不能自由地释放,而要在文章的套子和框子中扭打、挣扎。这样一来,学生在作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常常是扭曲的,变异的。把写作的重点定位在言语上,让学生自由地、舒畅地表达,给学生以展开自由思考和想像的空间,让言语成为思想和想像的翅膀而不是缰绳,这样的写作训练过程才是言语能力与思维能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的写作训练才能深根固本,最终实现作文的叶茂花繁。过于强调文章形式的作文教学,如同在学生心中修筑了一条干渠,其直接后果是:学生常常在写作时心中徒有文章的形式,唯独没有生活的体验、真切的思考、想像的驰骋、心潮的涌动。

三、要十分珍视儿童的言说方式。儿童感知世界具有朦胧性、情感性和生命性,所以在儿童的言语里,时常有诗意而模糊的表达,这正是儿童感知世界的心理特点而表现出来的语言的诗性特征。另一方面,儿童语词的贫乏又无法把他内心的感知与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因而也时常有辞不达意的情况。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和修改,要特别珍视、珍重儿童独特的言说方式,对作文中异乎寻常的语句,要仔细分辨出是属于思维不清,表达不清,还是独特的视角和体悟而我们并未领会?儿童观察世界常常独具慧眼,其语言也常常别有情趣,千万不可只顾句子的规范,不问灵性、诗性的表达而轻率斫夺。斫夺儿童的灵性、诗性的表达,实质上是关闭了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体察世界的窗口,扼杀了儿童智慧的灵苗,戕害了儿童创新思维的展开和发展,长期下去,会使语言蜕变为思维的硬壳,甚至导致写作的失语。

四、要关注童年经验,让写作成为心灵成长的档案。童年经验,也称童年体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验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2]大量的事实表明:一个人的童年经验常常为他的整个人生定下基调,并规范以后的发展方向。儿童的写作正是对整个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生活的反思、提炼和升华。通过写作可以对童年的感受、感悟进行梳理和提纯,更深入地感悟生活中真善美、假恶丑、幸福、磨难提高对生活、人生的理解与认识,为成长打好人格的底色。因此,完全可以说,写作是心事的记录,是儿童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是心灵成长的档案。在记录中丰富着心灵,发育着精神,塑造着人格。可是,我们的写作教学曾经特别喜欢追随时髦的政治话语和正统的社会观念,而严重缺失了对儿童经验的关注和发掘,这是造成写作教学高耗低效、育人功能不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作文与育人关系再审视。近年来,作文与育人的关系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关注,但大多停留在流行的观念如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泛泛之论上,还没有深入探讨作文与做人关系及其人文分裂对教育产生的严重后果。实际上,人与文的关系非常复杂,有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的言传心声之文,也有言不由衷、佞言取宠的媚世之文,还有内心奸诈、蝇营狗苟而故作中和、旷达的人文悖离之文,等等。儿童将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做人行文,这与基础教育阶段的作文入门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人文关系的多重性、复杂性给作文教学出了一道难题,同时也赋予作文教学重要使命,这就是作文教学要谨防人文悖离,追求人文合璧。写作虽说是一种自我教育,心灵档案,但它必须有真我经历其中,如果是假我虚与委蛇,必将成为一种负面教育,虚假档案。作文是用心灵亲历着求真趋善寻美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反刍与唤醒,若真我融入,必然心灵受其浸润,也是人性的一次努力;若假我介入,则是心灵躲避,灵魂覆盖。书面作文是用笔说话,老师容许学生作文造假,无异纵容学生说假话,长此以往,既会钝化学生观察、体悟真实生活的思维敏觉,更会造就学生假面人格。一旦人文分离了,两面人格形成了,作文育人就难了,教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这时,他对教育产生了抗体,构成了对教育的油滑和消解,使教育无法抵达他的心灵世界。面对教育他会逢场作戏,甚至巧言应对,事后都会化为过眼云烟,一场滑稽的语言游戏。当前,社会上缺乏诚信、心口不一、人文分裂的现象并非鲜见,这应从基础教育开始关注和反思。诚然,教育并非万能,况且基础教育处在人生发展的上游,上游不能保证下游的清澈,但有责任导正发展的方向,万万不可在上游就把心泉给搅浑了。

六、更新作文评价观。学生视作文为畏途、提作文就头痛与教师的作文评价观有很大关系。学生写作是与生活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更是与教师对话。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第一位读者,这位读者反映如何,直接影响着作者的后续写作的动力和兴趣。可是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扮演着裁判员和审判官角色,很少以一名热心读者、知心文友和欣赏者的角色与学生平等对话。要引导学生写出有个性有新意有真趣的作文,首先必须更新教师作文的评价观。第一,要学会理解和尊重。长期以来,在作文评价中,存在着对学生尊重、理解不够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学生的情感理解、尊重不够。我们喜欢用挑剔的眼光来审视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总认为学生抒写的思想感情不够成熟,不够深刻;二是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理解、尊重不够。学生真实地描述了自己的生活,常常被判为幼稚、琐碎、不典型。这样一来,学生面对写作常常怀疑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价值,不敢也不愿写自己的普通的生活和真情实感,只好撇开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而编造生活,装腔作势,故作高深。第二,要学会欣赏。在以往的作文评价中,教师缺乏欣赏学生的意识和心情,即使写出了在老师看来是优秀作文,老师给予的是表扬而不是欣赏,更不是激赏。表扬是居高临下的馈赠,是我与他的关系,而欣赏才是平等的交流,是我们的情感共鸣;表扬诉诸价值判断,而欣赏诉诸审美体认。欣赏更易于通达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享受到尊重、理解的快乐。因而,对于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作文中的某一闪光点,最重要的不是堂而皇之的表扬,而是发自内心的激赏。一次对学生作文发自内心的激赏,会影响学生的作文态度和精神生活。第三,不要求全责备。在作文评改时,我们喜欢用范文的标准来考量学生的作文,把评改的着力点放在挑毛病上,有一点毛病都意味着作文的失败。事实上,任何一篇文章都能挑出毛病,即使是经典之作,也有可能误读。对于学生作文的评改,当然可以也应该指出问题所在,并在指出问题之后帮助他们找出原因,但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应是发现、发掘学生在作文中所表现的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的优势和特长,并推助其进一步发展。即使在一篇作文中只发现一两句有创新、有个性的妙语,也应给予充分肯定,因为这一两句有创新、有个性的妙语,其价值会超出那些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的四平八稳的整篇作文。

七、加强写作过程中的小组合作。我们一直把学生写作看成是个人行为,仿佛是闭卷考试,各自为阵,单独操作,不仅缺乏合作,甚至缺少交流;偶有交流,也只在写作结束、作品出炉之后,且主要在师生之间进行单向交流。写作教学应大力倡导小组合作,积极开展合作性写作。古今中外合作写作获得成功的范例不胜枚举,很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况且,学生写作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小组合作、共同提高的过程。写作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指导,有时比老师的指导更有效,因为同学之间的交流更容易达成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更容易激活他们各自心中的素材。写作教学应倡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加强交流,资源共享,成果分享,而不能局限于在写作之后互阅互评。比如,在写作之前,分成写作小组,小组成员相互侃提纲,侃想法,侃资料来源,然后展开讨论,让同学们都来出谋划策,提供资源。这样做,对于作者来说,可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完善作文的构思和立意;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也会在这一过程中激活思维,获得写作养料。在写作中期,特别是遇到写作障碍时,不妨停下笔来,与同学与老师聊一聊,议一议,这样做,容易找到问题的症结,打开写作思路。总之,倡导合作性写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师指导的单一性和写作过程的封闭性,充分发挥写作过程的教育功能和学习集体的教育优势,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和写作水平。

八、享受学生作文,学习学生作文,在学生作文中成长。教师深以评改学生作文为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把评改作文当作如坐针毡,而不是如坐春风。实际上,学生作文不仅需要老师欣赏,而且值得老师欣赏,值得老师学习。学生是一个充满着生命活力、洋溢着诗情童趣的群体,他们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大千世界,用诗人的心怀体味着万象人间,他们生命每天都在成长,他们的观念每天都在更新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在他们的作文中,教师抱养学习的心态去打量学生作文,作文会成为精神的食粮,同时这也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一条甬道。向学生学习作文,能享受着学生作文的青春气息和生命的律动,精神会变得丰富,观念会变得新潮,心灵会变得年轻;从教育功能上讲,教师真诚地向学生学习作文,是对学生写作的极大鼓励与鞭策,教师向学生学习,会有力地推动学生成长。教学相长,在这里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特殊的意义。

九、教师下水作文利弊得失再辨认。老师写下水作文并用下水作文来指导学生写作,其价值如何,需要重新思考。教师写下水作文的价值主要表现在:1.体悟作文之道,内在地体察学生作文过程,从而使指导更为有的放矢,切合实际;2.提高教师自己的作文素养和作文评改水平。正因为如此,下水作文曾得到广泛认同和大力倡导。但是,下水作文也有可能带来诸多弊端,对此我们一直缺乏清醒的认识。其弊端主要表现在:1.容易造成学生作文思路的模式化。学生自然会把老师的下水作文当作最重要的范文,在学生的潜意识中,这样的作文代表老师的标准和期望,模仿这样的作文可以博得好评,赢得高分,这就有可能造成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教师设定的框架内。2.容易造成语言的成人化、结构陈式化。教师写下水作文,自然会考虑到读者是自己的学生,因而,在言说方式和结构模式上都会倾向于规范化,这将妨碍教师在作文中的个性化表达和个人化的情感流露,使文章缺乏生气和灵气。学生学习、模仿这样的作文会失去语言的个性和思想内容的创新。对于教师下水作文,我们既不能一味肯定,也不能一概否定。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如何扬长避短,兴利除弊。下水作文仍应提倡,但不宜拿它做范文。在学生作文之前,教师先写下水作文可以获得亲历的体验,以便指导更能得其要领,切中肯綮;在学生作文之后,可以对照学生作文检讨自己作文的得失,进而反思与检点作文教学及作文评改;在作文评改时,还可以拿出来与学生共同讨论,让学生评点、批改。这样,教师不仅在作文指导过程中不断丰富自我,成长自我,而且还为学生作文营造相互学习、切磋研摩的氛围,加强师生交流,大大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实现下水作文潜在的教育价值。

注释:

[1]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3.

[2]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2.

发表于《学科教育》2004年2期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