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也说《荷塘月色》的不宁静

也说《荷塘月色》的不宁静

不宁静是《荷塘月色》的文眼。朱自清为什么会不宁静呢?我们看这篇文章是写于一九二七年的,二七年,在中国的历史上可真不宁静,各种外国势力,许多军阀割据,还有新生的革命力量,整个中国的命运,真如雾里看花,不知道会向什么方向发展。作为一个宁愿饿死,也不去领美国救济粉的具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朱自清对中国命运和前途,有着深深的忧虑。但他毕竟是一个知识分子,没有政治家的慧眼,也没有革命家的胸怀。

他看不到中国的前途和希望,于是便有内心深处的不宁静。面对着中国社会的这种现实,他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选择了一条躲避的道路,躲开了喧嚣的白天,躲开了纷乱的现实,选择了幽静的夜晚选择曲折的荷塘。这里没有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也没有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这里只有荷花的清香,月色的宁谧,虽然有一些蝉声和蛙声,但那只能是鸟鸣山更幽。在这里他的心情宁静了,祥和了。

在这里他的思想自由了,驰骋了。但这样的环境并不理想,因为它始终显得有些沉闷,缺乏一种生机,于是便不由得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种菱歌泛夜,嬉戏钓叟莲娃的环境,那种渔歌互答,游梭往来的场景,显得热闹而又和平,怎不令人惦念呢?与其说作者在寻找一种躲避不宁静的方法和环境,不如说是作者在探求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他希望中国的将来会是一个和平安详人人快乐的桃源世界。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是不容幻想的,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作者的幻想还未十分停当,却已走出了荷塘,一切似乎都很宁静,连妻和闰儿也都睡熟。

在广阔的天地之间,只有独醒的诗人犹自探求思索,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寂寞啊?

《荷塘月色》中作者的不宁静,除了书写个人的情绪外,更主要的是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深沉的忧虑,这和作者所具有的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作者是一个既受过中国古典教育,同时又是吃过洋面包,喝过洋墨水的大知识分子,他没有留恋西方的花花世界,学成之后,依然回到了积贫积弱的祖国,想把一颗赤子之心奉献给她,让她繁荣,让她强大。然而,他却找不着出路,找不着奉献的方式,于是发出了令每个读书人都心有戚戚焉的叹息,这便是《荷塘月色》中的不宁静。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