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今天我喂鸡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从我喂鸡的过程中体会我对鸡的喜爱和劳动的乐趣。
2.学习抓重点和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喂鸡的顺序和我重点观察的几只鸡的特点。
2.体会我喜爱鸡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要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学理解课文。可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1)我喂鸡主要做了哪几件事?是怎么做的?(2)我喂鸡时重点观察了哪几只鸡?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
提出问题后给学生充分读书思考时间,采取自由读书形式之后,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这样把课后习题带入课堂,把课文当做例子,训练学生独立理清文章层次的分段能力)。在学生充分自学,独立思考,做好准备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在讨论时,注意训练学生回答问题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的能力。
如:在回答本文写了哪几件事?这个问题时,可按先总说再分说的形式回答。(本文共写了五件事。第一件事写我扫鸡栅。第二件事写我放鸡。第三件事写我拌鸡食。第四件事写我喂鸡。最后一件事写我捡鸡蛋。)
在理清层次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分歧,这是好现象,老师不要过早下结论,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欢迎他们展开讨论,这样使学生积极思维,是提高的好机会。
如:课文第4自然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这样的段落分段时往往会有不同意见,那么老师可引导学生:看看这段与上文联系紧密还是与下文联系紧密?一般情况过渡段主要还是引出下文,与下文联系紧密,所以分下一段较好。如第4自然段,主要作用还是引出鸡从窝里跑出来是为了找食吃与下文联系紧密,因此分到下一段为好。
另外和食这件事与喂鸡联系很紧密,恐怕有很多同学不容易找出来,这时老师可引导:课后题目提示写了五件事,那么大家想想喂鸡前还需要做什么?这样概括出拌鸡食这件事。
在讨论第1自然段第二问:怎么做的?时,要注意训练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的能力、不要只会照课文读,这样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在理解基础上组织好语言回答,把理解训练和表达训练结合起来。
在学生回答之后再回到课文中,看看书中是怎样写的。如:在扫鸡栅这部分,有几处带有!号的句子,可采用比较句子或换词方法进行比较体会作者表达的水平。
如:我想:唉!真倒霉,多脏呀!
改为:我想:真倒霉,多脏呀!两句有什么不同?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比第二句多唉!这个词,虽一字之差,但唉再加!就把他开始怕脏,怕臭懊悔的样子描写的程度和去掉这个字表现程度是不一样的。而且多这一个词,使句子中人物当时表现的神态更加形象、具体;使我们有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还有:
在组织讨论第二个问题时,注意引导找特点要找准,找全。如:
小老鸹的特点是淘气。从三处可以看出:①一出鸡窝就向食槽跑去;②看到我端着食槽走进鸡栅,又是它跑得最快,挤到我跟前,跳起来抢食吃;③吃食时,它蹦到槽里,搅得别的鸡都吃不好。它吃着、刨着、专挑高粱。)
找到这些句子后,可让学生练习画出表现它淘气的重点词语。跑、挤、跳、蹦、搅、刨、挑。找出之后,让学生体会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动作)从中体会,无论写人或动物要具体,形象就要用不同动词把动作写具体,这样才能突出特点,有个性,给人留下深刻的样子。
在找其他几只鸡的特点时也可用此方法进行学习。(答案略,可见参考。)
在讨论之后,有必要引导学生悟出作者之所以写得这么生动、具体的原因:善观察,抓重点,找特点。这是学习的根本,即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二、深读课文,体会感情
在指导学生讨论完以上两个问题之后,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深入学习,再从内容到思想去体会课文。这时可提出:在喂鸡过程中,表现了‘我’对鸡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这个问题的讨论仍要注意引导从文章开始到内容结束去找,但这次的学习绝不是重复,而是深化。而且要要求学生找出内容后说说理由。
(小作者在喂鸡过程中,倾注了对鸡的无限喜爱之情。我们从课文中处处可以感受到。例如文章开头第一句今天该我喂鸡中以该字就表达出作者早就盼望着轮到她喂鸡的愉快心情。
打扫鸡栅时,不怕脏,一心想快点打扫干净,好让鸡出来活动。放鸡时小芦花猫头鹰卡在门口了,忙把它们抱出来,还心疼地说:慢点儿,别卡坏了身体!从中可以看出我爱鸡就像妈妈爱孩子一般。金皇帝抖了抖锦衣似的羽毛,拍了拍翅膀,昂着头写出它威武得确实像个皇帝的特点。
和食时,为了让鸡多吃点,就多抓了一把高粱拌在鸡食里。
喂鸡时,看到老好人吃不好,就把小老鸹抱出来,让老好人挤进去,使每只鸡都能吃饱。
中午从鸡窝捡蛋时,高兴地喊着跑去告诉统计员,
还有小作者给鸡起的名字都很符合鸡的特点。以上这些地方都渗透着我对鸡的喜爱之情。
在讨论之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深入体会。
最后再次体会,作者之所以写得感情至深,令人感动,是因为他善观察抓重点找特点。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