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1.选自《东坡集》。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所作。
2.沙湖道在黄州东南三十里,苏轼曾买田其间。在去沙湖的道中遇雨,下雨衣湿,道路泥泞,同行之人皆觉狼狈,心情被雨打乱。只有苏轼不在乎,不久天晴,苏轼在这种遭遇中写了这首词。
精华点评:
苏轼之词,写的不只是情趣,还有关人生的哲学思想。这是苏词令人注目的成就。
第一句就表现了哲思。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自然界有风雨,人生同样有风有雨,都需要一种定力和持守,如儒家倡导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才不会改变自己的品格修养。
但是,不淫、不移、不屈之外该选择什么呢?如果只站在那里挨打,自认不在乎,那只能算是阿Q精神。阿Q精神与中国古代圣贤所谓的修养,差别在哪里?一是马虎,一是超脱。所以苏轼说何妨吟啸且徐行,要走的路我依然要走下去。
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写出了苏轼面对自然风雨时的刹那间的心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定力和持守,进而言之,这便是面对苦难时一种可贵的超脱精神。
这首小词写眼前景、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体现了苏轼婉转细致的一面。
鉴赏练习:
1、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麽人生态度?
2、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参考答案:
1、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2、作者把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相类比,通过具体的词语表达出来,如: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
诗意解说:
不要去听那窗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吟啸一边慢慢行。只要心理轻松,一根竹仗、一双草鞋也比骑马轻。谁在乎呢,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让我稍稍地感到一丝寒冷。微冷之时,抬头看,西斜的落日正迎面照在我身上。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有过风雨当然萧瑟,回到居住之处,虽经历风雨,可在心中,却不受影响,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