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2009年的最后几天,...阅读理解

2009年的最后几天,...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09年的最后几天,安阳掘墓于西高穴,迫不及待作出重大宣布发现曹操墓。中科院考古所虽称初步认定,并非最终结论,仍然激起一片质疑之声。

曹操墓原本是明确的。曹操去世前两年就为自己准备了归宿: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三国志》)公元220年,曹操死于洛阳,即葬于此地(魏称高陵,亦称西陵)。几十年后,时任西晋著作郎的陆机,游乎秘阁,而见魏武帝遗令,他披露了曹操遗令的部分内容: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遗令的发现,进一步明确了曹操墓的具体方位。晚唐的李吉甫写道: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元和郡县志》)进一步标明了操墓的确切位置。

高陵是如何变成疑冢的呢?我以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意识形态的干扰。七十二疑冢的最早说法见于王安石的《将次相州》诗,其中有: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八九丘者,七十二冢也,就是对操墓难以确认的描述和评议。王诗只是疑冢说的滥觞,曹操疑冢的说法大约到南宋初期才广为流传。

疑冢说起于宋代,与正统论的泛起不无关系。宋代的士大夫为了论证赵宋政权的合法性,曾就正统论进行过激烈论争。曹魏是正统的观点被司马光所认同,并体现在《资治通鉴》的编纂之中。然而,这一观点在南宋却引起争议。南宋朝廷蜷缩东南一隅,势同三国时的东吴,占领北方大片土地的金政权,如同当年的曹魏。如此一来,在舆情上,帝魏寇蜀逐渐为帝蜀寇魏所取代,陈寿笔下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竟然成了篡汉的奸雄,狡诈的奸臣,连带其高陵也就成了疑冢。疑冢说的代表人物当属范成大,他写诗说: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七十二冢》)南宋时,不仅疑冢诗所在多有,疑冢词也俯拾即是。

那么,这疑冢又是如何变成高陵的呢?西高穴的发掘,不仅迅速认定流传了几个世纪的疑冢说只是民间传说,而且迅速认定证据不全的西高穴为曹操高陵,而参与其中的不仅有考古专家,也有政府官员。西高穴墓刚挖开,就有学者预言,开发曹操墓,每年至少能带来4.2亿元的经济效益。在疑冢迅即变为高陵的过程中,没有看到确凿的考古证据,没有看到严谨的科学论证,人们看到的是曹操的高知名度所潜在的经济利益的强大诱因。

考古总要通过田野调查挖掘,找到一些早期人类活动的遗物、遗迹,来研究和探求古人生活的状态与环境。在这里,需要的是求真的精神与科学的态度。舍此,或屈于意识形态的压力,或魅于经济利益的诱惑,高陵乎,疑冢乎,也就真假难辨了。

(2010年1月14日《文汇报》有删节)

1.对文中画线句‘疑冢说’起于宋代,与‘正统论’的泛起不无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疑冢说之所以兴起于宋代,与正统论在宋代泛起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B.宋代的一些士大夫提出并主张疑冢说,是为了论证赵宋政权的合法性。

C.疑冢说的兴起,表明人们对历史史实的认定有时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D.宋代之前的人们没有提出疑冢说,是因为宋代之前没产生在正统论。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安阳掘墓于西高穴,就迫不及待作出重大宣布发现曹操墓,其实宣布的这一结论尚缺乏确凿的考古证据和严谨的科学论证的支撑。

B.王安石的诗《将次相州》只是疑冢说的滥觞,而疑冢诗和疑冢词在南宋的俯拾即是则表明疑冢说在南宋的广泛流行。

C.在南宋,帝魏寇蜀的观点取代帝蜀寇魏是因为南宋朝廷蜷缩在东南一隅,势同三国时的东吴,而金政权,如同当年的曹魏。

D.由于意识形态的干扰,本来明确的曹操墓成了疑冢,又因为经济利益的诱惑,曹操墓诸多疑冢中的一处又成了所谓明确的高陵。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相隔时间长短的角度来说,关于曹操墓地的记载或表述,宋代之前的一些史料应该比宋代之后的一些诗词更为可信。

B.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意识形态的差异、经济利益的需求等都有可能成为干扰后人对某些历史史实的认定的因素。

C.证据不全的西高穴被迫不及待地认定为曹操高陵这一事件,表明追逐经济利益的风气已经浸染学术性极强的考古界。

D.对古人生活的状态与环境等一切历史问题的研究,都必须要通过田野调查挖掘,找到早期人类活动的遗物才能进行。

答案:

1.D

2.C

3.D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D (D项宋代之前没产生正统论属于无中生有。A项就是原句的另一种说法,意思并无区别。B项在画线句之后,显然是论证画线句的。C项可以通过整个画线句所在的段落推断出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2.试题分析:C (帝魏寇蜀的观点取代帝蜀寇魏说反了,原文是‘帝魏寇蜀’逐渐为‘帝蜀寇魏’所取代。)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3.试题分析:D项对古人生活的状态与环境等一切历史问题的研究范围过大,通过田野调查挖掘,找到一些早期人类活动的遗物、遗迹,只是通过考古来来研究和探求古人生活的状态与环境的必要条件,而未必是研究一切历史问题的必要条件。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