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古文阅读备考精讲:光逸,字孟祖,乐安人也

古文阅读备考精讲:光逸,字孟祖,乐安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光逸,字孟祖,乐安人也。初为博昌小吏,县令使逸送客,冒寒举体冻湿,还遇令不在,逸解衣炙之,入令被中卧。令还,大怒,将加严罚。逸曰:“家贫衣单,沾湿无可代。若不暂温,势必冻死,奈何惜一被而杀一人乎!君子仁爱,必不尔也,故寝而不疑。”令奇而释之。

后为门亭长,迎新令至京师。胡毋辅之与荀邃共诣令家,望见逸,谓邃曰:“彼似奇才。”便呼上车,与谈良久,果俊器。令怪客不入吏白与光逸语令大怒除逸名斥遣之。

后举孝廉,为州从事,弃官投辅之。辅之时为太傅越从事中郎,荐逸于越,越以门寒而不召。越后因闲宴,责辅之无所举荐。辅之曰:“前举光逸,公以非世家不召,非不举也。”越即辟焉。书到郡县,皆以为误,审知是逸,乃备礼遣之。

寻以世难,避乱渡江,复依辅之。初至,属辅之与谢鲲、阮放、毕卓、羊曼、桓彝、阮孚散发裸袒,闭室酣饮已累日。逸将排户入,守者不听,逸便于户外脱衣露头于狗窦中窥之而大叫。辅之惊曰:“他人决不能尔,必我孟祖也。”遽呼入,遂与饮,不舍昼夜。时人谓之八达。元帝以逸补军谘祭酒。中兴建,为给事中,卒官。 (节选自《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冒寒举体冻湿举:全

B、逸解衣炙之炙:烤

C、若不暂温温:温暖

D、逸将排户入排:推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便呼上车,与谈良久遂与饮,不舍昼夜

B、逸解衣炙之令奇而释之

C、荐逸于越逸便于户外脱衣

D、奈何惜一被而杀一人乎 令奇而释之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令怪客不入 吏白与光逸 语令 大怒 除逸名 斥遣之。

B、令怪客不入 吏白与光逸语 令大怒 除逸名 斥遣之

C、令怪客不入吏 白与光逸语 令大怒除逸 名斥遣之

D、令怪客不入 吏白与光逸 语令大怒 除逸名 斥遣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光逸为小吏时,一次替县令送客淋湿了全身,趁县令不在,解衣钻入县令被子里御寒,受到县令的严厉责罚。

B、任门亭长时,因其奇异的才能受到前来县令家的胡毋辅之和荀邃的赏识,却被妒才的县令除名。

C、光逸弃官投奔辅之后,得到辅之的举荐,但看重门第的太傅越却拒绝征召。

D、再次投靠辅之的光逸,在乱世中无所作为,于是借酒浇愁,昼夜酣饮,被时人称为“八大”。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面各题(10分)。

(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君子仁爱,必不尔也,故寝而不疑。(3分)

②书到郡县,皆以为误,审知是逸,乃备礼遣之。(4分)

(2)阅读全文,概述光逸的性格特点。(3分)

【参考答案】

5、答案:C(获得温暖,保暖,动词)

6、答案:A(与:和,同,介词。B之:都为代词,但前者代物,后者代人;C于:都为介词,前者相当于“向”,后者相当于“在”;D而:都为连词,前者表转折,后者表承接)

7、答案:B

8、答案:C(A、并未受罚,而是去“奇而释之”;B、“奇异的才能”是胡毋辅之的猜测,赏识他的只有胡毋辅之;D、“无所作为,借酒浇愁”为无中生有,被称为“八大”的是包括光逸、胡毋辅之在内的八个人)

9、答案:(1)①君子怀着仁安爱之心,您一定不会这样做,所以我就睡下了,一点也没有迟疑。(得分点:“尔”“疑”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②征召的文书到达郡县,郡县长官都认为文书有误,仔细核实才确认是光逸,于是郡县长官准备好礼物为他送行。(得分点:“书”“审”“遣”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光逸的性格特点:为人诚实能言善辩 放达洒脱(大意对即可,一点1分)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