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的节选文字,完成68题。
①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②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③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④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⑤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小题1: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A.舍身求法是指为追求公平、正义而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
B.这里的中国人是指所有的中国人。
C.脂粉是指国民党反动报刊上的欺骗宣传。
D.状元宰相是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小题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A.这样的人现在确实很少B.这样的人现在并不少
C.这样的人现在确实不多了D.这样的人现在并不多了
小题3:对选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②段中前面说笼罩了一切突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
B.选文第③段采用例证法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C.作为一篇经典的驳论文,全文采取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选段是通过从正面提出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论证这个论点的正确性,从而直接驳斥了对方谬论。
D.①④段先后巧妙地使用了仿拟、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所有的中国人错,这里指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国人民。
小题2:这是个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何尝少就是不少。
小题3:C 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错,驳论与立论相结合。